现在网上流传所谓解放战争的十大战役,还有人制作了一张表,如图:
十场战役列表
这十大战役也不知道是哪个战史砖家编的,没有评价标准而且错误百出。
评价十大战役,你首先要给出标准,是以歼敌量为标准,还是以干净彻底为标准,还是以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为标准,还是以重要性为标准等,都无说明,就凭一拍脑门,想怎么评就怎么评,想怎么排就怎么排吗?高兴怎么评就怎么评吗?
其次,我们来看看排序错误:
凭什么莱芜战役排第一呢?按照军委的评价,鲁西南战役是必须排在莱芜战役之前的,因为,主席就说过鲁西南战役足以与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总共歼敌4个军(整编师)部12个师(旅)的记录相媲美。见图:
《全国解放战争史》
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排,鲁西南战役肯定应排在莱芜战役之前。
再次,我们再来看看数据错误:
一、指标错误
很显然,我方列的是“伤亡数”,而敌军则是列的被歼灭数量,被歼灭数量包括:伤亡,俘虏等对手的所有损失。所以,指标叫“伤亡比”显然不不对的,应取名为“战损比”才对。
二、兵力比错误
1、莱芜战役:
我军兵力量,敌军兵力量是怎么算出来的?莱芜战役是华东*军成立后的第一仗,华野拥有总兵力27.5万,平均每个纵队约3万人,用于北线歼击李仙洲3个军的兵力有7个纵队,也就是说兵力在21万左右。而敌军3个军有多少人呢?被歼灭两个军又一个师也才5.6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军也就2.5万左右,总兵力不过7.5万左右。
就算你南北线都算,那么,我军兵力则为27.5万,敌军兵力多少呢?南线也就8个整编师而且是长期作战,不像北线的四绥区部队,之前主要是守备,没什么兵力消耗。我们平均每个整编师算2万人,也不过16万,加在一起也不过23.5万左右,还是我军兵力优势。
2、淮海战役
敌军80万是一般的说法,杜聿明本人的《淮海战役亲历记》的说法是70万,他是国军的主要指挥者,写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改造后的思想写的了,可以说已经照顾了我方的宣传口径,也就是说他主张的70万都只有多不会少。
3、豫东战役
少算了“其他减员”0.3598万。
4、苏中战役
我军投入兵力量远不止3.3万。有关我军兵力数据粟裕大将在46年8月31日给军委有报告1,9分区主力4.6万,2分区主力0.6万,皮旅0.5万,不算参战的地方部队兵力就已经达到了5.7万,加上地方部队超过6万了。
我军伤亡是1.6万,不是0.5万,这个数据战史上就能查到。
5、晋中战役
解放军伤亡是1.7万不是4.5万。
6、宜川战役
国军投入33万?这也太有才了,把国军西北的总兵力都算上了,与算孟良崮战役国军45万异曲同工。宜川战役实际参战的也就刘堪部和24旅总兵力约3.5万人。
7、鲁西南战役
我军不止5万人,刘邓大军约12万,加鲁西南两个地方旅约13万左右,敌军也没有30万,前后投入8个整编师又两个旅,总兵力约17万左右。
最后来说说归属错误:
1、豫东战役:
如果计算歼敌9万余人,那么,就包含南线刘陈邓的战绩,主要指挥员就应该是:刘伯承、粟裕。如果仅计算8.5万歼敌,那么,指挥员为粟裕则无问题。
2、济南战役
如果莱芜、淮海战役战役参与指挥者粟裕要列出,则济南战役指挥归属应列:粟裕、许世友。如果只计算攻坚的济南战役,则指挥员应该为许世友。
十大战役,如果是以歼敌量而论的话,西南战役(歼敌90万)、渡江战役(歼敌40万)、广西战役(歼敌17万余)、冬季攻势(15.6万)、夏季攻势(8万)、秋季攻势(7万)、胶东保卫战(6.3万)、广东战役(歼敌6.3万)、鲁南战役(歼敌5.3万)、三下四保(5万)都有资格上榜。
看宜川战役呢,则又考虑了作战条件,而以作战条件而论则上党战役每支枪3-5发子弹,6门山炮每炮20发炮弹,半数团连迫击炮都没有,却3.1万对3.8万,歼敌3.5万必须上榜才对。
以重要性而论,则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挺进大别山、鲁南战役、三下四保有上榜资格。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粟裕战争回忆录》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