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自传带着童话般的色彩,生动描述了他小时候熟悉的丹麦市井生活,以及之后接触的丹麦贵族圈子和欧洲上流社会,他像中国版的徐霞客,是那个时代旅行最广泛的作家之一,他对一切旅行见闻的描述堪称一幅十九世纪欧洲的风俗画。从小听着奶奶的民间传说长大,做人要善良正直,长大后又听过安徒生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想象插上翅膀飞入纯真曼妙的世界,读此书原本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读完后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当然我也很喜欢傅光明先生的译文风格--信、达、雅,读起来十分流畅自然。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丹麦童话作家、诗人、剧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自幼酷爱文学,“父亲不光喜欢读戏剧、故事,还喜好历史与《圣经》,但是每次与母亲提及书里内容,往往得不到回应与共鸣,于是越来越不爱说话。”两百年后的今天,能够陪伴孩子读书讨论的父母多吗?如果我有了孩子,应该会像安徒生父亲一般,安安静静陪着他(她)讲故事吧。
绝大多数人像我一样,是读着他的童话长大的,例如《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等我读完他的这本自传,才发现,纵观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他并不是只为孩子们写童话,也并非人们描绘的和蔼可亲童心未泯的绅士,事实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神经质、脾气暴躁、雄心勃勃、自我为中心的诗人。安徒生十七岁时就已经用笔名发表过文学作品,现在的丹麦读者据说读的最多的还是他的小说、戏剧和游记,而不是童话。
安徒生将毕生精力耗在文学创作,但是终生未婚,虽然他多次在日记与书信中说:“由于我自己长的丑并且永远贫穷,谁也不会愿意嫁给我”,在他27岁写的自传中提到“对超过20岁的女孩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和他们在一起我真的会发抖”。有人分析可能与他六岁左右,随祖母去精神病院打扫卫生,在疯人区闲逛的遭遇有关,“一天,我蹲着透过一处门缝往里窥看,一个全身赤裸的女人,披散着头发,坐在一堆稻草上唱着十分动听的歌,突然,她弹跳起来,哭着向我站着的门口走来。医护人员已经走开,只剩下我一个人。她猛烈撞着门,把送饭用的小窗格子都撞开了,她从里面看见了我,伸出一只胳膊要抓我。我惊恐的尖叫着,全身趴在地板上。即使长大后,这一幕情景也从没有从我的心灵上消失掉”。童年的刺激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成年后时常在潜意识发挥作用。
原本只想摘抄一些有意思的段落,只安排了半小时,但是真实的人生更富有戏剧性,忍不住八卦一下,哈哈。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丰富多彩,充满惊喜与玄妙,有人说到了四十岁,不相信命运,那他就太没有悟性。还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书写独一无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