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历作文500字,读书经历作文500字左右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9 15:11:57

我从小就很懒,家人和周围熟悉的人都说我是“懒人王”。只要有一本书在手,就不想做其他事,或者是忘记了做其他事。

小时候的冬天,晚上冷,又没有什么地方或用什么东西取暖,就坐在床上把被子盖在腿上,靠着床头看书,时间长了养成了一种习惯——晚上坐在床上就意味着今天没有其它什么事了,或者说是不需要做什么事,心就静下来了,看书就成了一种休闲和享受。

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勤奋的时候是在黄冈中学的时候,我在给大学同学写的信中说:“我以前是懒得起床,现在是懒得睡觉。”每天早晨起床钟敲响,就起来带学生跑操;晚上学生下了晚自习,看着他们回寝室熄灯睡觉,我再看两个小时的书。

当班主任基本上白天没有时间读书,感觉就是教书人不读书,书是教不好的。后来我经常听课,有时看到一些教师拿着哲学教科书,像是在讲产品说明书一样,怎么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思想和智慧?

以后为了评职称,也热心发表一些文章和做一些课题。我评特级教师的时候,听别人告诉我,当时的省特评委史绍典副主任说,王国雄的这些成果可以在大学评教授,所以一次通过。不过后来认识了史绍典主任,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是:“喝酒是享受过程,结果不一定舒服。”我和他就成了酒朋友。

退休后,基本上就是做一件既不费力、又不费心、也不花钱的事——读书。虽然有时也写点东西,那是要有由头的。用徒弟的话说:“师傅写文章,是有感而发,或者是因事而成,不是为了写文章,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只是在事理上经常与别人较真,这大概是读书人的臭毛病——中国读书人多少都有点家国情怀。我胸无大志,也就不需要大智若愚;更没有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或有难得糊涂之类的想法。

只要不刮风,不下雨、下雪,或有其它什么事,我每天都到遗爱湖公园走一个小时的路,有一天遇到一位退休之后好几年没有联系的老朋友,互相问好,边走边聊。

他问我:“你现在每天在做什么?”

我说:“读书”。

“都已经70岁的人了,还读书有什么用?”

“那不读书又有什么用?”

“不读书,出去玩或找人玩啦!”

“我读书就是玩哪!我觉得挺好玩!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读书与打麻将都是打发此生的剩余时间。但是读书比打麻将自由,不依赖别人配合,不会因为‘三差一’要找人‘凑角’,也不用与别人争输赢,随时可以停下来活动一下,不受别人约束。”

读了几十年的书就成了老人,前年夏天应该是少有的酷暑,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都感觉的难受,我坐在空调屋里读七零后作家十八子墨的小说,没感觉到热,还经常出去和朋友们喝五十三度的酱香型白酒。心有所托,日子就很快也很轻松地过去了。

十八子墨说:“记不清是哪个伟大的作家说过,他说的大概意思是,不管是戏剧也好,小说也好,影视剧也罢,作者竭尽全力去塑造的那些经典的,或者活生生的形象和角色,其实不过都是作者自己而已。因为既然想让这些形象经典起来,活生生起来,你首先得把自己的灵魂进入到这个形象和角色里面,你得让他们先活起来,这些形象或者角色活起来了,作者自己的某些生命特征就耗尽了。”

读书又何尝不是消耗生命?我读书是怎么也做不到一个旁观者看别人的故事,也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进入到书中的情景、形象和角色中去消耗。

我读理论书籍,自己就会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理解他所阐释的思想理论,和他一起认识,一起探索,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和作者相同,有可能不相同;或有部分相同,有部分不相同。

我读历史书,自己的思想就会自然地进入到那个时代,了解作者叙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对历史的结论。还会对某些历史事件做一些假设,有时候还会以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和眼光,对某个历史行动重新设计一下,虽然改变不了历史,但有助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我读小说,自己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书中的某一个角色或几个角色,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所做所为,有时还会做一些演绎。无论是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小说,或者什么主义都不是的小说,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一种个性化的情怀,是安放灵魂和人性的时空。所以喜欢读小说的人对人生的感受,比不读小说的人要细腻和深刻。

我这几十年的读书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当知青的时候,在农村很难找到一本书,读完以后能够从头到尾,添油加醋地讲给别人听。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很贫乏,身边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很喜欢听我讲故事。

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以后,书读得多了,担心以后会忘记,就做了一些摘抄和索引,还写了一些心得笔记。

第三个阶段是退休之后,一本书读完,作者的归作者,我只留下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悟。

2017年,在装修教育小区的房子的时候,请木工给我做书柜,有一位老师傅问我:

“你看了这么多书都记得吗?”

“基本上都忘掉了。”

“那你不是白读了?”

我就问他:“你做木工有多少年了?”

“有30多年了。”

“这30多年你给别人所做的家具都记得吗?”

“那不记得。”

“那你做木工的手艺忘记了吗?”

“那不会,手艺是越做越好。”

我说:“这是同样的道理,你是在给别人做家具,提高了自己的手艺;我是通过读别人的书,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我又问:“你们木工的祖师爷是谁,你知道吗?”

“知道,是鲁班。”

“鲁班使用的工具:斧头、刨子、凿子、锯子、墨斗,你们现在一样都不用。如果现在还有木工坚持用鲁班的工具,认为不用祖师爷的工具,就是数典忘祖!你们会不会认为他是个呆子?”

“那肯定是呆子。”

“我们那些言必出于孔子的读书人,也是个书呆子。”

我所说的“言必出于孔子”是指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喜欢用前人、伟人、圣贤的言论作为自己固执己见的理由,因为他们不善于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答案。

黑格尔的《小逻辑》我读过五遍,提高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我读了三遍。《资本论》作为经济学著作,劳动价值论是它逻辑的起点和理论基石;《资本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它逻辑的起点和理论基石。二者是统一的。任何历史(社会)现象都可以在经济生活中找到原因,是我在《资本论》中获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资本论》是19世纪的时代精华,是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写的著作。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大量的社会产品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人类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劳动价值论需要重新定义和丰富、完善。

这几十年我只读书和欣赏,除了要评职称发表一些应时、应景的文章,做些课题以外,不喜欢写“命题作文”。不搞研究、不做学问,读书没有目的就变得很轻松自如的享受。

我是1967年小学毕业就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初中是在“工宣队”领导下闹革命,1969年下乡当知青。十年知青生活,感到孤独、失落、无聊,是因为不能读书或没有书读,心就没有存放的地方。文革后考上大学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一生就这么读着书,进入了古稀之年。现在回顾这几十年读书的生涯,我自己似乎并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读书?”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是我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问读书有什么好处?我也没感觉到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感觉也就是自己懂得了一些道理,对世事看得清楚一些。

我感觉读书最大的好处是使人心情宁静,无论有什么烦心的事,只有拿起一本书,看着看着,心就能很快地平静下来。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已经从六十而耳顺,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只需要“宁静”,就不谈“致远”。回想自己的这一生,就只正儿八经地做了一件事——读书。在剩余的岁月里,还能够在案前或在榻上,一书在手,夫复何求?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