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12年11月份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儿子成长过程中一些烦恼和感悟,距离现在已经整整11年时间,当时儿子还在小学二年级,而他现在已经是武汉大学一年级学生了。今天无意中在书柜中翻到这篇文章,重新阅读了一下,感触很多,觉得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原文如下:
我想了很长时间文章的题目,《我和儿子的烦恼》,《爱的起跑线》,《成长》,最终把题目定为《成长的烦恼》。我认为这是一个笼统模糊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定位的命题,但他却引起我太多的思考:一个人成长需要教育,包括父母的老师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环境,家庭的社会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个性化,先天的后天的。但是几个方面又无法独立存在,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联合体,只是哪个起的作用更大,联合体便演变为独立个性的个体。引起我无法选择又必须选择的成长教育方式让我烦恼了很多天,儿子成长的烦恼也引起了我的烦恼。
儿子今年7岁,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是周围人都认为的非常聪明的孩子,也是我常常引以为傲的资本。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然而这也正是引起我烦恼的原因所在。我不敢想象:一个聪明的将来可能有出息的孩子,在我的手里沦为一个平常人。原因可能是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但更多的是我作为父亲教育的失职。我读过很多书,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面的书,身体的,智力的,性格的,中国的,外国的,综合起来真是千家之言。书读得越多,我的教育烦恼越多,我无法过滤提纯哪些教育方式更适合我儿子,似乎每个专家都有道理,我无法取舍。
更让我烦恼的是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和现下中国的教育体制环境背道而驰的。如果我按照国外的教育理念去培养我儿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他有可能无法适应中国高考选拔录取方式和将来工作应聘的方式,甚至将来不同的工作制度方式;如果我按照国内的教育理念去培养他,有可能抹*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甚至导致一个天才的泯灭。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似乎都是一个赌注,而赌注必然有输赢,我输不起,那不仅是我的儿子,还是祖国的未来。
也是在烦恼的思考时,觉得自己如果是单纯的没有教育知识的人多好,也就没有诸多的烦恼,让孩子随大环境成长,听天由命;儿子如果只是个普通孩子多好,没有那么聪明,也就没有我们及周围人那么多的期望,他就可以随波逐流,没有过多的比较,就会快乐的成长。但事实摆在眼前,我必须作出决定。
儿子的特长是我的烦恼,我的期望是儿子的烦恼。
在幼儿园时,儿子的语言和绘画天赋就表现出来,老师就跟我说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培养,而且给我看了儿子的画。没有人指导,但画得几乎和原作品一模一样,无论是尺寸比例,还是着色的浓淡都很好,甚至比学习了很长时间的绘画的孩子画的还好。儿子的字写得也很好,虽然没有练过。我当然特别高兴,以为老师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但儿子即将幼儿园毕业前一个月的画展,却引起了我的烦恼:儿子最好的作品并没有被展览,而一些画的并不太好的画被装裱后展览了。我很失望,儿子也很扫兴。我以为老师也很欣赏他,会给他更好的鼓励,证明他绘画的天赋,而我更没有想到,对于孩子的画展也掺杂了那么多人情因素。那些被展览画作的孩子,其父母都是跟老师交情不错,甚至送过礼吃过饭的孩子。我无语:为人师表现在已经不是教师的标准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理念也产生了冲击,利益要比发现或培养一个天才要实惠得多。而我这个古板守旧的父亲不会像许多懂得变通的父母为孩子争取优待的环境。更让我认定这一点的是在毕业联欢会上主持的几个孩子,全是家长和老师交情不错的,而他们除了长相漂亮以外,有一个甚至说话都不是很流畅。好在儿子年龄还小,并没有感到十分失落。
儿子上小学了,几乎班上的同学都已经开始课外补课了,最多的补六门课程,包括英语,作文、书法、奥数、乐器、舞蹈。周六周日没有休息时间,甚至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或晚上都在补课,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玩。刚开始我也很反感这种做法,孩子正在成长阶段,这样只会让他们失去快乐的童年,使他们更加厌倦学习,而这种毫无创造性的、呆板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好学生,我是持有很大的疑问的。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孩子累,可是又都在行动中支持这种做法,都害怕输在起跑线上。明明知道没有几个像朗朗那样的成功的孩子,但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千万分之一,假使成不了大家,也应该比一般人强吧。
我和儿子的几个同学的父母很熟悉,他们也很反感补习班和家教,可是人人都在补,你能有什么办法。节假日孩子玩都找不着人,一问基本上都去补课了。家长们这种做法有时确实出于无奈,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不补英语,英语课就跟不上,科任老师都不讲课了,因为每个孩子都补外语,个别没补的,老师也不会单独给你讲解,家长也都认为是无奈之举。
刚上小学时,儿子提出要学画画,我认为他是一时心血来潮,时间长了肯定坚持不下来,我让他向我保证坚持到底,他居然同意了。每周的周六和周日学习两个小时,基本一上午就没有时间出去玩了,但他坚持了一年。在上二年级时曾跟他妈妈说不想学画画了,没有时间玩。我没有同意他的想法,我告诉他两个原因:一是画画是他自己提出的,也向我做了保证;二是一个人做事不能没有耐心和韧性,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儿子没有办法,知道自己上了套,但已经没有最初那么大兴趣了。在画画方面,我支持他的心理我以为和别的家长不同,但现在想来我其实也受了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期待儿子成为一流的画家。儿子说早知道学画画这么累当初不提出来就好了。
儿子的学校有几种民乐可以选择学习,儿子选择的二胡班。一学年下来,儿子的二胡拉得有声有色,是班里拉得最好的几个。老师夸他学得快,领悟得快,他也很自豪。但在同一个班里学习,老师要照顾所有的同学,因此教的很慢。我问儿子愿不愿意拉二胡,儿子说愿意。我说那我就给你买个二胡拉着玩。我们联系他的二胡老师买了个价格不菲的二胡。我又劝儿子另外每周请专业老师教一个小时的二胡,这样他的二胡水平就能很快提高,学习累了就当做消遣和调节。儿子当时也答应了。儿子学得很快,拉得也很好。刚开始他每天都要练习一个小时。可是过了一个月后,他每天拉二胡的时间越来越短,有时连半个小时都拉不上,有时甚至找个借口不拉了。我给他做出规定:每天必须练习半个小时以上,并且告诉他过一段时间会的多了,找到感觉就有兴趣了。儿子虽然不愿意,知道自己上了套也没有办法了,他知道我不会同意他放弃学二胡。
我也感觉自己越来越同其他家长一样了,不会为孩子天真快乐的童年而放弃特长的培养,我已经没有最初那种剥夺孩子童年快乐的愧疚感了,反而觉得很合情合理了。我想这就是时间和大环境的作用吧,也许这就是大多数家长长期形成的共性吧。而儿子长期下来,似乎也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我不知道是孩子的悲哀,还是中国未来的悲哀,给自己一个理由:改变不了社会风气,只能让自己适应这种风气社会的改变。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孩子肯定是这种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却不敢把他塑造成和中国社会中可能叛逆的个体。
长远的利益,我们不知道能否抓住;眼前的利益却触手可及。所谓的高瞻远瞩谁敢保证,这世界变化之快,真可谓稍纵即逝,二三十年以后的效果谁去担当,谁敢担当!当此之时,有些变通的父母,有能力的父母不愿意孩子成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纷纷把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外国的教育,而且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的趋势,他们称之为“曲线救国”。可是有这种能力的父母毕竟是少数,只有中国的这个教育体制自上而下的改变,实际状况才能渐渐有所改变,可是作为大多数无奈的柔弱的个体不能改变,不能变通,只能迎合。对待儿子的成长,我仍然在苦苦的思索、思索......
对于儿子的学习能力,我毫不怀疑,因此对于孩子的分数我最初也并没有在意,我始终觉得小学一二年级根本看不出一个孩子真实的能力和潜力,甚至整个小学都不一定看的太准。儿子在一年级两学期的总成绩分别是196和198,排在班里的名次分别是第29名和第11名,他们班有53名同学。他们是按照分数和人数顺次排序。举个例子:儿子198分排在第11名,是因为打双百的有6名同学都排第1,打199分的有4名同学都排在第7名,这样打198分的就都排在并列第11名了。这样的排名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本来学校是不准成绩排名的。我还安慰儿子,考得不错,他成绩实际是第三名的。但说真的,看着打双百的同学拿着学校发的奖状,我心里还是挺嫉妒的,自己儿子那么聪明,如果不是马虎,打双百拿奖状是没问题的。但给我安慰的是儿子的书法和绘画在学校一年组分别得了二等奖和一等奖。
我一直以为我不会注重儿子的考试成绩排名,但是在儿子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我才意识到我同其他家长一样很要面子,是在乎孩子的分数排名的。儿子语文考了100分,而数学只考了93分,全班53名同学,他居然排到第38名,几乎是倒数10名了。在家长会上儿子被老师点名批评:人很聪明,就是马虎,竟然落了3道小题(3分),简单的加减法看错加减(4分),家长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掉马虎的毛病。我可以不在乎分数,可是排在后面倒数就说不过去了。我采取了行动:每周两次玩电脑的权利取消了;以后做作业出现落题或不该错的题错了,要补罚做一套配套大考卷;如果还落还错继续罚。有一次儿子被补罚了两次,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他哭了。我真的有些不忍,告诉他:爸爸也不想罚你,但你为什么不认真呢?你可以不聪明,但你不能不认真。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不认真做事也不会成功;一个人即使不聪明,如果认认真真坚持不懈也会成功。像你这样聪明的孩子,如果认真做事就会比不聪明的孩子更有出息。儿子眼里含着泪水似懂非懂地看着我。后来我给儿子做了规定:期末只要两科都打到98分(包括98分)以上,我就可以恢复他玩电脑的权利,但是你如果没达到我的要求,没办法想玩也只能忍着。
我经常跟儿子谈论一些事情,我认为要说服孩子,让孩子信任你,就必须先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靠家长的权力去强制。而儿子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
一是我谈到国外的孩子小学就是玩,没有作业,家长也没有权利打骂孩子。外国孩子考大学,学什么专业,只要孩子感兴趣,有专长,其他方面可以不好,不像中国考大学,数学、语文、英语必须好才能考上大学,而其它科目再好,这三科考不好,也上不了好大学。儿子说如果他生在国外就好了。
二是我谈到我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也没有条件学习绘画和乐器,也没有电脑可以玩,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衣服和小食品。儿子说我好幸福,不必整天被强迫去学特长,如果他生在我那时就好了,即使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小食品吃也行,只是没有电脑玩游戏挺不好的。
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真的有点残酷了,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孩子的将来才安排他现在紧张的学习。换位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真的幸福吗?我们小时候真的不幸福吗?说实在的,我们那时除了物质方面比现在差之外感受都是幸福的;而现在的孩子除了物质方面多一点之外,紧张和压力才是他们最多的感受。
我一直在想,我爱儿子吗?当然爱,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当初我爸爱我都要爱。可是我的做法是爱儿子吗?真的能用现在的恨换来将来的爱吗?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换来从现在到将来一直的爱呢?
儿子的班级里只有四个同学没有补习英语课了,我原打算儿子到了三年级看英语学习情况再决定是否补课。我觉得任课老师如果认真教,英语学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我自己就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学的也算可以,而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怎么可能学不好。但现在我犹豫了:儿子不补课,真的就能输在起跑线了吗?如果补课了,那么爱的起点是否也输在起跑线了呢?也许只有你和我静下心来,坐在一起探讨交流才能解决这关于“爱的起跑线”的难题。我想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自尊输在起跑线上,是科任老师的荣誉输在起跑线上,是补课老师的利益输在起跑线上,正是这些怕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把父母老师真正的爱输在起跑线上了,甚至将未来真正的人才输在了起跑线上了。输的不单是个人的呆板僵化,而可能是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
教育的错位,导致孩子发展的错位;孩子发展的错位导致国家未来发展的错位,甚至倒退,但愿我只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吧!
老师放弃您的面子吧,父母放弃您的虚荣吧,给孩子一个真正爱的起跑线吧!
上面这些是我当年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或许过于矛盾和激进,包括对学校老师对教育体制的看法。孩子究竟需不需要补习文化课,需不需要学习特长,如何平衡玩耍与学习的时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对孩子教育侧重点各是什么等等诸多教育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员,家庭,学校,国家都对教育作出不断调整。
11年过去了,再回头看看对儿子教育方面的引导,以及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对的观念与做法,你就无法用绝对这样的字眼去评判对错。大环境变了,孩子面对的世界也在不断变化,认识和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而在步入社会之前,家长和老师都有各自更重要的职责要去做,要做好,要不断去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对正确的调整。孩子在学生时代最大的贵人就是父母和老师,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把他带好;孩子走进学校,老师就有责任把他教好;孩子教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会更有希望。
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没有烦恼,尤其对于学生时代的孩子,如何化烦恼为快乐,是我们作为父母作为老师的精心学习的必修课,也是孩子体验适应的修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