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六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到了高潮,当时公认的三位艺术巨匠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ti)都曾以此为题,创作出自己脑海中的《丽达与天鹅》。颇为遗憾的是:出于种种原因,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所绘作品已经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存手绘草图供后人凭吊、臆想出大师笔下那面露羞涩、体态曼妙的丽达。
切萨雷·达·塞斯托,《丽达与天鹅》
“文艺复兴三杰”笔下的《丽达与天鹅》,为后辈艺术家进一步摆脱宗教束缚,将开拓创作视角转向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题材打下了基础,可谓开时代风气之先河。其后的数百年间,《丽达与天鹅》的题材陆续被切萨雷·达·塞斯托(Cesare da Sesto)、乔治·佩兹(Georg Pencz)等不同时期的各国艺术翘楚所演绎。
受到达·芬奇珠玉在前的影响,上述画作基本上是由丽达、天鹅和破壳而出的卡斯托耳、波吕丢刻斯、海伦和克吕泰涅斯特拉,而背景也大多使用昏暗的色调映衬出远方的断壁,预示着特洛伊覆灭的命运。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所写:“残破的城垣,燃烧的屋顶和塔楼,以及阿伽门农的死亡”。
开朗基罗,《丽达与天鹅》
当然,并非所有的画作上都会出现丽达、金蛋等全部要素,也有人秉承米开朗基罗的构图风格,重点突出丽达与天鹅的曲线,并不出现鹅蛋。譬如,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艺术绘画大师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