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就一定能成就大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招,整个军队都要依靠它来采取行动。)
孙子举伊尹和姜子牙两人为间谍的案例,引起很多后人的不解,甚至不满。因为读兵法的,特别是注解兵法的,以儒生居多。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儒家价值观里的圣人,孙子却说他们是间谍。间谍再怎么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何况这两人在商和周的建国大业里发挥的,也不仅仅是间谍的作用。
所以注解者之一梅尧臣说,伊尹、姜子牙并非叛国间谍,而是良臣择明主而事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梅尧臣的话有一定道理,伊尹、姜子牙和伯州犁、苗贲皇之流确实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贲皇就是标准的叛国者了。伯州犁是晋国贵族,苗贲皇是楚国贵族。晋楚鄢陵之战中,两人就分别站在敌方国君旁边,分析自己故国军队的内情。
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不是什么间谍都重要,而是看得到什么人。比较好的,是得到对方的人;最好的,是得到对方中有用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比如上述两位叛臣中,苗贲皇明显比伯州犁有用。
因此明君贤将,用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因为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 ^
整部《孙子兵法》从《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束。“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所以用间谍,还是贯彻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要知道,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要学会等待,善于忍耐,并培养出从时间变化中找到机会的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耐心地走完一千里,再艰难的事情也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