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愿与弘愿的区别,四弘誓愿与四无量心的差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1 11:43:58

平凉一中迁址赋

作者;胡云安

题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始创“陇东官立中学堂”,其址在清柳湖书院。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迁明崇文书院、清考试院旧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平凉中学”。1958年更名为“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至此,平凉一中绵延古代书院之文脉,首开现代教育之先河,为百年学府,陇上名校,德善渊薮1,学术殿堂,英才荟萃之地也。2020年,正值建校115周年之际,平凉市委、市政府决定迁址于天门,作赋以记铭:

秉崆峒之灵气,沐圣哲之遗风。伏羲创世2,文明发韧3。黄帝问道4,济世乐民。经纬天地,四方照临。兹辨清浊,肇判鸿蒙5。太统屯云6,祥集瑞凝。泾水延脉,潋滟流韵。矩形揽胜,人杰地灵。庠序始兴7,施教化人。崇文黉宫,至善之境8。弘毅弘道,弦歌弦诵9。明清开其端,左公继其风;民国循其后,改开总其成。

宏愿与弘愿的区别,四弘誓愿与四无量心的差别(1)

  始创一中,赫赫之功。鸿儒济济,师资卓群。俊士莘莘,超逸脱颖。五四运动,西学渐东,民主科学,文化履新。知行合一,业精于勤。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养于正,修于身10。旨归宏愿11,救亡图存。芳华热血,学子奋勇。王保吴冀任12,浩气贯长虹。赫光周仁山,锐意笃其信。疆场驰纵横,抗战杨子恒13。旧邦维新,迎曙启明14。千秋功业尚教化,万世太平重立本。怀古抚今,蔚起人文。师严道尊15,治校诸公。王树楠,郑哲侯,贺世昌,王自治,田普澍,周伯勋16;弃读经,改策论,辟草莱,延贤能,立章则,作校训。自强不息,日新又新。成德成业,立人达人。自治自律,励志励行。沥血呕心,嘉惠学林。

  建树一中,濡润心灵。名师造化,仁爱自奉。传道而承其宗,授业而务其本,解惑而索其隐,博雅而正其品。教之谆谆,嘱之殷殷。其华灼灼,其叶蓁蓁17。生灭之际,续火传薪。青蓝相继,承接续赓18。定力守恒,固本拓新。典则典范,明德明伦19。桃李不言,下成蹊径20。初心依然,担当使命。互学互鉴,教育联盟。课改教改,质量攀升。激发活力,赋能潜能。劳动模范,人物群英。师德标兵,新秀园丁。惟道致远,惟文道兴。礼之用和为贵21,美美与共;德不孤必有邻22,默默耕耘。敬贤仰圣,师表师魂。人格魅力,众之服膺。木铎宣众23,勖勉后昆24。师功厥伟,拱之北辰25。

  筑梦一中,辈出簪缨26。凤棲来仪,龙隐翔空27。润其甘霖,受其福荫。铭其教诲,仰其高名。踵其后尘,奋勉终生。镂金穿石28,折桂蟾宫29。诗礼熏染,文澜文运。尺璧非宝,寸阴是竞30。敬畏敬重,良知良心。诚恳诚信,纯朴纯真。璞玉精凿,大器始成。墨香画韵,体艺恒馨。居高声远,校友垂名31。进阶晋升,趣事轶闻。溯源寻根,暖泉之于泽恩。焚膏继晷32,城垣之于扬旌33。汲精拔萃,砥砺之于留痕。英才竞萌,秀出之于关陇。

  凭藉一中,载道树人。继往开来,斯时丕兴。含章表质34,尽显底蕴。滋蘭树蕙35,修齐治平36。因材因循37,起航惟进38。春蚕蜡炬39,良师培材成栋。伯乐人梯,学子终达顶峰。龙跃天门40,建功树勋。豳风华岳41,鸿图丽景。北戴斗极,朝晖塔影42。地脉学脉,观乎其盛。陶铸陶融43,握瑜怀瑾44。文衍春秋,顶梁举擎。里程新碑,展翼鹏程。新林吐芳,老树著锦。趋驰趋赴45,日盛日隆。浸溉桑梓,惠及子孙。博施远达,昌明国运46。

   辞赋未尽,长联称颂:

  高仰崆峒,坐拥煌煌楼宇,欣闻琅琅书声,但愿黉宫勤问道47。

  久滋泾汭,蕴蓄拳拳壮怀48,玉成滚滚流英49,更期天门终报国50。

  注释:

  1.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之地。渊,深水,鱼聚之地;薮,水边草地,兽聚之处。

  2.伏羲创世: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因其创八卦、造书契、正姓氏、定嫁娶、驯牲畜、结网罟、制历法、定节气、立九部、设九佐、制九针等等十几项发明而创世于远古。伏羲诞生于古成纪,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西汉曾治成纪县。甘肃省人民政府曾于一九九三年立有“成纪古城”文物保护石碑一通。

  3.文明发韧:《周易》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现代对文明的解释是:物质、精神、制度和社会结构等等的进步状态。文明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形成,金属工具的使用,礼仪的通行,稳定的农牧业生产,但最重要的是教化的实施。发韧:韧,支在车轮下的木头。发韧,去掉支在车轮下的木头,使车启程前进。亦指事物之开端。

  4.黄帝问道: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载于《庄子·在宥》篇。

  5.兹辨清浊,肇判鸿蒙:自从盘古开天地后,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清浊始辨,阴阳始分。肇判,初分之意。鸿蒙,指文明开启之前宇宙的混沌状态。古籍对“鸿蒙”应用较多。《秦并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实则“兹辨清浊,肇判鸿蒙”的最大力量是文明的注入和开启。

  6.太统屯云:太统山在崆峒山南侧,与崆峒山并峙而立。太统山海拔2234 米,为平凉最高峰。屯云,积聚的云气。

  7.庠序始兴,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腾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言百里之内,25家为闾,同闾之民,就学于塾。500家为党,学校名为庠。术通“遂”。12500家为一遂,学校名为序。国都则为学。

  8.崇文黉宫,至善之境。崇文:平凉一中承明代“崇文书院”“百泉书院”“高山书院”,清代“柳湖书院”之余脉,以“立学雅范、文昌圣境”而驰名关陇。黉宫:学校之古称。古为兴学立教之地。黉宫、黉舍、黉门、黉序等皆可指称学校。至善之境: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达到最完美完善的境界。

  9.弘毅弘道,弦歌弦诵。弘毅:宽宏坚毅,刚强勇毅。语出《论语·伯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道:弘扬大道。弦歌: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言咏读经典,而以琴瑟和之,谓之弦歌。弦诵,指弦歌弦诵。泛指授业之事,诵读之声。

  1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养于正,修于身。前四句出自《论语·述而》,即培养学生以道为其志向,以德为其根据,以仁为其凭藉,以六艺为其术业。养于正:张载《横渠易说》中解“蒙以养正”,即“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修于身:《道德经·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1.旨归宏愿:旨归,主旨,要旨。宏愿,亦称弘愿,指伟大的志愿。

  12.王保吴冀任:指王孝锡、保至善、吴天长、冀明信、任鼎昌。以上五人皆出自于甘肃省立第二中学;皆为中共甘肃或平凉地下党创始人,或早期地下党员;皆牺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

  13.赫光、周仁山、杨子恒,皆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学生。赫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1931年8月11日牺牲,时年29岁。周仁山曾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副*,中共西藏工委副*、自治区党委*,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常务*、第二*等职务。1984年11月7日去世,享年72岁。杨子恒,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等职,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10月参加民盟并当选民盟中央委员。作为抗日将领和著名统战人士,1950年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省交通厅长。1950年8月当选民盟甘肃主委,后任甘肃省政协第一届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盟甘肃第一、二、三届主委。1961年11月4日去世,享年60岁。

  14.旧邦维新,迎曙启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为旧的邦国,但使命在于革新。意为:革故鼎新,迎接新政权的曙光和美好前景。

  15.师严道尊:《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为: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尊师这一条最难做到。只有师尊,然后才能重道。只有重道,然后人民才会恭敬地学习。

  16.王树楠,郑哲侯,贺世昌,王自治,田普澍,周伯勋:平凉一中各个发展时期的名师和知名校长,他们制定、规范和不断完善了平凉一中的办学理念、传承的精神价值。在平凉一中发展史上是执旗扛鼎的人物。

  17.其华灼灼,其叶蓁蓁。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花鲜艳红似火,其叶纷呈真茂盛。这里比喻学校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8.青蓝相继,承接续赓:青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蓝相继,指平凉一中在教育事业上既相继胜出,又有超越。赓:连续、继续。

  19.典则典范,明德明伦。典则:《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怡厥子孙”。典则:法度准则。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弘扬美德。明伦:学校教导学子懂得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标准。

  20.桃李不言,下成蹊径。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1.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篇》,意为: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22.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总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23.木铎宣众: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而引人注目。也喻宣扬教化之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4.勖勉:勉励,一再勉励。

  25.拱之北辰: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北极星。共,拱,环绕。这里将教师喻为北辰,言其师功厥伟,众星环拱。

  26.辈出簪缨:簪缨,比喻文武人才。古代文官头戴装饰有簪子的帽子,武官头戴装饰有缨子的帽子。

  27.凤棲来仪,龙隐翔空。凤棲、龙隐皆指学子,待羽翼丰满则来仪、翔空。

  28.镂金穿石:语出《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有滴水穿石,喻永不停息的学习精神。

  29.折桂蟾宫:蟾宫为月宫。攀折月宫中的桂花,科举时代喻应考高中。亦有桂冠之称。

  30.语见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意为: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宝贝,即使片刻的时光也值得珍惜和争取。

  31.居高声远,校友垂名。唐·虞世南在《蝉》一诗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校友们做出成就,名声远播。

  32.焚膏继晷:语出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灯烛;晷:日影。夜以继日,勤学不辍。

  33.城垣:城墙、墙头。扬旌:举起胜利的旗帜。

  34.含章表质:语出欧阳询撰《皇甫诞碑》,章,美也。含章:包含美丽。表质:显示出朴素的本质。

  35.滋蘭树蕙:语出屈原《离*》:“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蘭蕙皆芳香之物,比喻为国培养人才。

  36.修齐治平:《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倡导的最高人生价值及目标,简称为修齐治平。

  37.因材因循:因材:因材施教。最早出自《论语·为政》。因循:沿袭;承袭;继承。这里指遵循教育规律。

  38.起航惟进:惟进,语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惟进取也,故日新。”一中迁址,重新起航,追求进取,故日日更新。

  39.春蚕蜡炬: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0.龙跃天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化而为龙。比喻中举、金榜题名、进阶晋升之事,也喻逆流奋进之精神。平凉一中迁址天门,不仅鱼跃龙门,而且是龙跃天门。

  41.豳风华岳:豳地为周先祖经营之地,在泾河流域的陇东地区。豳(同邠)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豳地民风之遗存,也是周道兴起之先声。华岳:西岳华山。

  42.北戴斗极,朝晖塔影。《尔雅·释地》:“北戴斗极为空桐(崆峒)。”即北斗星和北极星相对应的地方为崆峒。朝晖塔影:指清晨朝晖中可望及崆峒山上凌空塔影。

  43.陶铸陶融:陶冶铸造,教化融合,喻教导、培养、造就,以模范铸型。

  44.握瑜怀瑾:语出《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瑾、瑜:皆美玉也,比喻美德。借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美德。

  45.趋驰趋赴:趋驰:奔忙、奔走之意。趋赴:奔赴,疾行而赴。平凉一中越办越好,成为众学子心中的知识殿堂,欲在此就读者趋驰趋赴。

  46.国运:国家的命运或气运。国运、世运皆存在于成败、盛衰、得失、兴替的历史过程中。张之洞《劝学篇》:“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47.这里指追求真理,积累学问,掌握技能,修炼品行等等。

  48.蕴蓄拳拳壮怀:蕴蓄:蕴藏,蓄积之意。拳拳:语出《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本意为紧握不舍。引申为赤诚、挚爱、勤勉、忠谨之初心。壮怀:豪壮的胸怀。

  49.玉成滚滚流英:玉成:成全、促成美好的事情。《幼学琼林》有:“赞襄其事,谓之玉成。”张载《西铭》有:“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后演变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滚滚流英: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这里指人才相继不绝,绵延不断的样子。流英:语出南朝梁·江淹《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流英发耀。”意为:流传英名,焕发光辉。

  50.天门是一中新迁之地名,相传是“杨家将”大摆“天门阵”,报效国家的地方。今学子就读于此,终为报效国家,遂古今契合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