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鸟人Robbi 载于中读App
小的时候听过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按现在的话来讲,真就是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了。后来,渐渐发现,原来唱的和发生过的,并不一定要严丝合缝地对应。据说是去找的天鹅,怎么在歌里就变成了丹顶鹤呢?艺术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个勉强还能够理解。但既然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不是应该再加个副歌部分,注明一下呢?这首歌后来好像改名叫《丹顶鹤的故事》了,不知道其间又发生了什么。
艺术的东西,咱们不懂,也不便置喙。倒是可以从很多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寻觅出一些有关丹顶鹤真实处境的讯息。走近科学,才可能远离忽悠,您说是吧。
随便用一个搜索引擎,键入“松鹤延年”四个字,就会出来一堆各种姿态的丹顶鹤,跟同样各种姿态的松/柏树(反正是某种针叶树)的搭配。即便画中丹顶鹤没站在树上,那也一定要在旁边“种”上棵树,真可谓是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呐。殊不知,这一象征“吉祥、长寿”的图案,至少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第一、丹顶鹤是典型的湿地鸟类,它们需要广阔、洁净而少人干扰的沼泽地作为家园,这跟松树是完全彻底根本不兼容的。第二、在全世界现生的15种鹤当中,只有非洲的黑冕鹤(Balearica pavonina)和灰冕鹤(B. regulorum)会站到树上去,两种冕鹤因为形态、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被置于冕鹤亚科(Balearicinae);其余13种鹤则属于鹤亚科(Gruinae),它们无论体型大小,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上!树!
雪中的丹顶鹤
丹顶鹤的学名是Grus japonensis,最早描述该种的标本源自日本,因此其种本名就以japon ensis(表示地名的后缀)组成。在日本,丹顶鹤曾经分布很广,直到19世纪后半期在本州岛的东部和北部还是较常见的冬候鸟。进入明治维新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丹顶鹤的数量却迅速地减少。到了20世纪初,本州岛已经很难再见到它们的身影。1924年,人们在北海道的钏路湿地(Kushiro)发现了一小群丹顶鹤。北海道即便夏季气温也较低,不利于农事耕作,使得这里的很多湿地得以幸存,未被改造成农田。冬季也不封冻的溪流,给这群鹤提供了难得的口粮,使它们不用再迁徙到别处越冬。在日本其他地方的丹顶鹤都相继消失之际,这群鹤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数量甚至还有了缓慢增长。
1952年,一场严冬袭来,往日能够保持流淌的溪流也被冻住了,这群鹤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危急时刻,生活在鹤周围的当地人行动了起来,自发地给这些鹤投喂食物,帮助它们度过了寒冬。自此,北海道的丹顶鹤在人的帮助下,种群数量一点点地恢复了起来。研究人员们希望知道这里究竟能容纳多少鹤,也根据已有的营巢环境,来估算可能的最大种群数量,结果却一次次地被颠覆。北海道丹顶鹤与当地居民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景,也俨然成为了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事实上,你所看到的每一张以雪地为背景的丹顶鹤,几乎都拍摄于北海道。
钏路湿地的丹顶鹤,成为日本战后野生生物保育领域一个鼓舞人心的成功案例。但繁华的背后,却也暗藏隐忧。过于集中的鹤群,无形中也增大了爆发传染病的概率。更让人不安的,还是如今已近1500只并仍在保持增长的北海道丹顶鹤,都源自最初的20只左右个体,其保留下来遗传多样性如何呢?近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历史标本(最早至1878年)和现生个体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发现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状况已经延续了近一个世纪。这一现状对于生活在少数地点,且种群密度很高的当地鹤群十分不利。不久的将来,从大陆种群引入新鲜血液,看起来势在必行了。
丹顶鹤分布示意图,绿色为繁殖区,红色为留居种群,黄色为越冬区
说完日本的丹顶鹤,再来看看东亚大陆上的情况。除开北海道的种群,大陆丹顶鹤的繁殖地可分为黑龙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主要的两大块。这其中,繁殖于黑龙江流域下游、三江平原、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周边的种群,冬季南迁到朝鲜半岛越冬。主要就在半岛上双方戒备森严,几乎没有人为干扰的非军事区(Demilitarized zone,DMZ)里生活。军事对抗骨肉分离的前沿,却成了野生动物们难得的乐土,不禁让人唏嘘。最新的种群估计认为,在朝鲜半岛越冬的东部种群(位置更靠东而得名)数量约在1000只。
然后,便是几乎全都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西部种群。繁殖于松嫩平原、黑龙江流域中上游和呼伦贝尔草原的丹顶鹤,冬季南迁至华东一带越冬。这一迁徙区中,一端是当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北大荒的一部分,而如今很多地方早已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另一端,则是国内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生活于此间的丹顶鹤们,所面临的的巨大生存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