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云龙老师认为此文很“美”,属于上乘之作。怎么美呢?一是文采美,仅标题可见一斑;二是意境美,字字句句时而如秦淮女的琴声悠扬婉转,时而如浔阳江边的琵琶声充满忧思悲愤,时而柔软时而刚硬,时而舒缓时而迅疾,美不胜收;结构美,立体感十足,整篇文章行文流畅,读者看文章就像徐徐展开一幅卷轴。他愿意为这份“美”打满分。
《意林》对此文的评价倒没有那么“高调”,只说语言简练但意味深长,主题明确且贴近现实,行文上能层层推进。
但很多网友觉得文章不过如此。很多人认为像“八股文”,整体上比较模式化,情感不足,生硬有余,说这样的作文得满分就是教育的失败。
有人说“看似大气磅礴,实则内容空洞”,全文翻来覆去地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对事例没有深入分析,没有远见卓识,也没有能特别打动或者启发到读者的部分。
有人说满篇都在堆砌华丽的辞藻,辞藻堆砌显然大于实质性内容,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不如那些用词用句简洁、描摹生活喜怒哀乐的文章。
其实双方的观点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一方在以应试作文的标准评论,另一方希望看到带有文学性质的文章。前者不会否定后者,后者在考场上多半也会这样写,想着怎么拟题、怎样开头和构思、如何选材才更有可能拿高分。
比较好的应试作文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符合高考评分标准的:主旨方面,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等;内容方面,主要就是有理有据、论据充分等;表达方面,无非就是文从字顺、有一定文采和表现力等;创新方面,素材有新意、结构有巧思、见解独到等。一篇文章没有偏题,又符合以上几点,被有可能被老师认可。考场作文一般就是在一定的规则内跳舞,一线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
应试教育是什么?是培养和选拔人才,不是培养作家。在作文方面,老师一般不会以文学标准来看待学生的考场作文,当然,希望老师遇到具有文学气质的作文,能认真阅读,给它们一个合适的分数。
换个思路想想,要是有一场限制字数的文学比赛,那些作文得了高分的孩子多半也会脱颖而出,因为文学作品也讲究构思立意,对表达要求也较高。
当然,不是说要提倡这种写法,而是说学生写成这样也不易,也展示了自己的积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大家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