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内容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zhé,叮),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í,男孩的生殖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shá,嘶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这一章的文本有一处订正:通行本最后还有一段文字:“强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已见于第三十章,同时王弼在第三十章有注,而此章无注,故去之(据马叙伦观点)。
本章阐述“含德之厚”的人的特性。一开始,将“含德之厚”的人做了一个比喻,像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很深厚道德的人,就好像刚生下来的小孩。为什么把生下来的小孩称为“赤子”呢?因为小孩刚生下时浑身通红。后来有一个说法叫“海外赤子”,表述华侨对祖国始终怀念,有一颗赤子之心。接下来,对“赤子”的特点作了描述:“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文中 “牝牡之合”是男女的交合。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刚生下的赤子,毒虫不会刺他,猛兽不会扑他,恶鸟不会抓他。他虽然骨弱筋柔但握持牢固,他不知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因为有充足的精气。他整天号哭但嗓子不哑,因为有充沛的和气。强调了“精”和“和”的重要。最后,再次强调“知和”的重要:“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要认识“和”,这就是“常”,是一种规律;而认识“常”,认识规律,就叫“明”,是一种智慧、聪明。反过来,如果不遵循规律,过分养生就是“不祥”,随心使气就是“逞强”。这是没有好结果的。文中的“祥”解作“不祥”,是“训诂”中的“反训”。
从本章可以看出,老子非常欣赏赤子(初生的婴儿)的纯真和生命力,因此在多处提到类似的主张,如“如婴儿之未孩”(第十九章)、“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这也是“返朴归真”思想的体现。儒家的孟子也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同时,其也是对“道”的譬喻。在《道德经》中,老子的“道”有三种譬喻方式:玄牝、水和婴儿,称为“‘道’之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