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凋零──周昭王
水镜.帝王篇
王室凋零──周昭王
◎西元前一O五二 ~ 一OO二年
赞曰
文武周公 德被蒸民
昭王即位 王室凋零
南巡楚国 不幸丧倾
未慎于始 遗害于终
又说偈曰
三分天下二归心 以服事殷仍恪遵
天命无亲德是辅 圣言有量道为公
姒氏贞范宫人敬 太王古训万民钦
唐虞揖让称盛世 四海讴歌庆升平
白话解
今天讲周昭王,周朝是姓姬的,所以昭王姓姬名瑕,是周武王的第四代曾孙。在中国的朝代当中,周朝王于天下是最久的,有八百年那么长;因为周朝讲德行,注重道德,所以能那么久远。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代王,西周到他的时候,王室渐衰;王室就是皇帝所住,发号司令之处。昭王是个很懦弱的人,假如他不软弱,王室就不会变衰。王室没有威信,号令不行,说什么话,诸侯都不听了。诸侯各霸一方,好像军阀割据一样,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生根,不听王室的号令,各自为政,有的专制的、有的独裁的,都想征服天下。
因为这个,所以昭王想要向诸侯建立他的威信,于是就到南边出巡;南巡汉水,也就是去察一察各国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想要藉此扩张王室的威信。可是楚国人(荆人)当时已经非常不忠于王室了,也很跋扈的,知道他要到汉水这儿来巡视,就准备了一艘大船;这艘船做得并不坚固,是故意用胶水黏在一起的,就叫他坐这艘大船渡汉水。
船行到中流的时候,水把胶冲得溶化了,胶水失去黏力,船就分开了,船不为船,变成一些散木在汉水里头;楚人就预备这么一个陷阱给昭王上。本来皇帝出巡,所乘的交通工具应该自己预备,不应该坐其他人的,昭王大概头脑也不清楚,所以就粗心大意,上了贼船。上了贼船,被人打劫一点还不要紧,这回把性命都丢了。于是昭王就到龙宫去见龙王爷,龙王爷说:“那你就不要回去了!”于是他就回不来,也做不了皇帝了,就这样溺于水中。虽然他淹死在水里,可是他做皇帝的时间也不少,有五十一年那么久。
《周书.异记》记载着,在昭王二十四年时,有一天刮起一阵暴风,就像打飓风,把宫殿和人的房子都震动了;晚上又有五色的祥光,贯于太微(太微就是北斗星,或叫北极星,也就是紫微星),这种光遍于十方(十方是上、下,加上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隅,合起来叫十方),最后这五色的光气,都变成了青红两种的颜色。
这时候昭王就召集太史官(太史官就是钦天监,钦天监是管天文学和天文台的;这种官必须明白天文、地理、人伦),他问太史官:“这个事情主何吉凶?是好、或是不好?”当时的太史官苏由对他说:“这种境界主于西方有大圣人降生。”释迦牟尼佛在周昭王二十四年降生,这时候是公元前一○二八年四月初八,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就是四月初八。
昭王又问:“这对于天下有什么影响呢?”苏由对他说:“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影响,可是等到一千年后,这个大圣人的声教将被及此土。”也就是说一千年后,这位大圣人教化的音声会传到中国来。当时昭王就叫石匠把这件事情刻到石头上,记录当时的情形。果然到汉明帝的时候,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计算起来,这个时间果然是千余年;所以佛教是应该传到中国的,这件事苏由早就有预言了。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佛法大兴。
赞偈是这样说的:
文武周公,德被蒸民:文就是文王,武就是武王,周公(注 1)辅佐成王,也是周朝的一个圣人。成王年纪很轻,如果周公当时愿意自己做皇帝,也是易如反掌;可是周公自己不做皇帝,他帮助成王;那时他为国家做事那种勤劳,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不要说旁的,就单说他在沐浴的时候,有客人来,有公事要办了,他就顾不得沐浴,把头发挽起来,出去见客人,去办公事;甚至曾经在一次沐浴,把头发挽起来三次,这叫“一沐三握发”。
他还“一饭三吐哺”,吃饭的时候,有国家的公事来了,要去办公事,他就顾不得吃饭,把口里含的饭吐到碗里,出去办公事,办完了公事又回来吃饭;曾经在吃一顿饭的时间,三次把所吃的饭吐出来,去办公家的事情;这叫“一饭三吐哺”。周公辅佐成王,是这样勤勤恳恳,尽忠报国,所以说文王武王周公三人的德行被及蒸民。“蒸民”是一般老百姓,也是众多、很茂盛的意思。
昭王即位,王室凋零:周昭王做皇帝的时候,王室的权力渐渐落到诸侯身上,诸侯不听号令。
南巡楚国,不幸丧倾:昭王向南边去巡视楚国,这位皇帝就被水淹死,驾崩了。为什么?因为他粗心大意,未慎于始。
未慎于始,遗害于终:他没有在开始的时候小心,不会做事情,所以遗害于终,最后就淹死了。这就是因为他智慧不够,没能防患未然,没能做到所谓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所以就被水淹死了。
又说偈曰
三分天下二归心:这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把天下分成三分;这是比方把一个国家分成三部份,其中有两部份已经都归心文王了,还剩一份,很容易就能把它征服了。
以服事殷仍恪遵:可是周文王不但不去征服殷朝,他还服事殷,还是听殷纣王的号令,这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是最有德行的。他虽然有两分天下了,可是他不造反、不背叛,仍然听命于商朝,仍然恭敬商朝的天子。文王不造反,到武王的时候就去吊民伐罪了,那就是不恪遵、不尊重商朝了。
天命无亲德是辅:天给人的使命,没有哪一个远,哪一个近,哪一个亲,哪一个疏,或者偏于此,厚此薄彼;不会这样的,它是平等待遇。但是你必须怎么样呢?要有德行。谁有德行,天就帮助谁;你没有德行,天就不帮助你;所以说天命无亲德是辅。
圣言有量道为公:圣人所说的言语都是有份量的,都是重要的,都不是随随便便说的,都是特别要紧的。“道为公”是说大道是公正的,不是自私的,是没有偏见的。
姒氏贞范宫人敬:《诗经.关雎篇》集注上说:
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做是诗。
周朝的文王生来就有圣人的德行;他又得到姒氏这么一个圣女做太太,在她刚刚进宫的时候,宫中的人见她有幽、闲、贞、静这四种德行,就作(关关雎鸠)这一首诗来赞美她。所以说姒氏那种正气,可以给人做模范,做一个好榜样,因此宫人都恭敬她,特别敬佩她。
太王古训万民钦: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文王的祖父;由太王而王季,由王季才到文王。太王是周朝发源的一个先祖,他教化晚人有方,总教晚人吃亏,不要占便宜,要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要对人好;所以老百姓都恭敬他、尊崇他。(注 2)
周朝的祖先是这么有德行,先有太王,又有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仍然尊重商朝的皇帝,听命于皇帝。武王得到天下,因为也受太王的教诲,具足德行,所以一般老百姓也都恭敬这位周朝的后人。
唐虞揖让称盛世:唐是唐尧,这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揖让天下,帝尧把天下让给帝舜,由帝舜做皇帝;“揖让”就是互相很客气的。那个时候的人真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是一个太平的盛世。
四海讴歌庆升平:四海就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只要有人的地方到处都听见人唱歌的声音,来歌颂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善于治理天下,令老百姓民安物富,一切生活都非常快乐,所以那时叫太平盛世。
──宣化上人
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九月三日
注 1:见水镜回天录(二).一二三页.周公。
注 2: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个典故是说,古公亶父在豳这个地方积德行义,*民务耕种、行地宜,人民因此生活丰足安乐,却引起外族戎狄的觊觎入侵,想侵占土地和人民,于是人民就要和他们作战。古公亶父说:“戎狄之所以来攻战,就是因为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臣属于我和属于他有什么两样?人民因为我的缘故要去作战,要*别人的父子,我才能做国君,这是我所不忍为的。”于是就率领眷属,由豳西漆水之滨,迁到岐下。结果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又都相率归附古公于歧下;别的国家听说古公很有仁德,也都来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