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和平年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大多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岁月静好”的生活,除了父母辈口中再偶尔提及的“五八年大饥荒”,很少有人再能自诩是个经历“苦难”的人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苦难不存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乃至最近的新冠病毒,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我们某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
所以,真正的乐观主义,一定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而不是对苦难,痛苦的逃避,那只是浅显的“享乐”。
我们城市的图书馆由于新冠闭馆,后来暑假重新开放时,我便时常带孩子去读书借书。
。
暑假里,当然天气炎热,有次是坐公交去的,从家到站台,和从图书馆到站台,距离都不远,但公交毕竟是公共资源,不是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去的,就在等公交的不到十分钟,儿子便不能坚持了,他不住地说:
“我真热死了!”
“我快死了!”
我不知道,小小年纪的他,对“死”是何种概念何种体验,但理智告诉我,这么一小会儿,即使真热,当然是不至于“死”的。
较于书中的“青铜葵花”,不能不说,现在的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对于苦难的体验和理解是欠缺的。
所以,各种自*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天某个学生因为学业不顺自*,明天某个女子因为情感不顺自*,后天又是某男事业不顺自*……
自*,生活只是让你体验某一种苦难,你却选择用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逃避。
图片源于网络
心痛之余,不免反思……
作者后记中也提到,当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从各个方面对开始造成这个孩子的社会进行检讨,甚至谴责,而忽视了对这个孩子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的反思……
而这一课,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很多人欠缺的。
正如作者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愿新时代的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