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剧照
01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上谷、渔阳遭匈奴左贤王进犯,材官将军韩安国手中仅有700人,但仍然毫不畏惧地出战,战败退回壁垒,他自己也负了伤。
汉武帝毛了,令车骑将军卫青和将军李息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河套以南)地,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溃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歼敌数千,俘虏3000多,并收复了河南全部失地,而卫青率领的汉军损失却微乎其微,“全甲兵而还”。
在河南之战中吃了亏,匈奴不甘心,想把本捞回来,最好再赚点,便继续搞事,而且同时在代郡、雁门、定襄、上郡等多地搞事,尤其是右贤王,多次率领骑兵攻打汉朝边郡,并且再次侵入河南,到朔方郡烧*抢掠。
汉武帝决定反击,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漠南之战,汉军主帅仍是卫青,战役的第一阶段,仅卫青一路就抓了15000多俘虏和数十万头牲畜,毫无防备、遭到夜袭的右贤王仅率数百骑逃走。
元朔七年,卫青又率军两出定襄,歼敌近两万,但因未达到歼灭伊稚斜单于本部的预期目的,汉武帝认为军功不大,仅赏了主帅卫青黄金千两,未再增加封邑。
这么多黄金该怎么花呢?
不用他操心,另外一个人已经替他想好了。
海昏侯 黄金 离卫青很近的被废皇帝
02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当大将军卫青上完朝从宫门出来,早就有个人在外面等着他了。 等卫青的那个人,司马迁说他叫东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在他的《前汉演义》里写作宁乘,据考证两人为同一人),齐地人,是个方士——将军出宫门,齐人东郭先生以方士待诏公车,当道遮卫将军车。
一个方士,说白了除了会装神弄鬼坑蒙拐骗,别的本事估计就不多了,卫青怎么会和这种人有交集呢? 原来汉武帝非常痴迷神仙方士,下诏征召各地方士,这个东郭先生,就是入都待诏的方士。
人倒是应召而来了,却多日得不到召见,又没人管吃管住,东郭先生的盘缠便花光了,而且衣履不全,估计把好点的衣服都当来吃了,正在发愁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忽然想到刚打了胜仗回朝的大将军卫青,便在宫门外等候。
东郭先生的消息倒很灵通,卫青确实有钱,而且刚发了那么多奖金,但他等候卫青的目的,却不是借钱。
当他大胆地拦住卫青的车驾,向来平易近人的卫青并不以他的衣冠不整为忤,问他何事拦车,东郭先生神秘兮兮地说,我要跟你讲的,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必须密谈,卫青便把他请进府中。
屏去左右之后,东郭先生才严肃地问他:“大将军食邑万户,三个儿子都封了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高且益危,不知大将军想过这些吗?”
03
东郭先生还有一点没提,那就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皇后,当时长安人都很艳羡卫青的显贵,以为他之所以能得到皇上如此恩宠,全仗姐姐一人,还编了一首歌谣来唱:“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而且这首歌谣,卫青也有耳闻,只是他肚量大,从来没放在心上,也就从未追究,经东郭先生这一提醒,才觉得有些事情,确实不容忽视了。
东郭先生的提醒,使卫青意识到,当已生了一男三女、人到中年的姐姐容貌衰老,而且满头鬓发已脱落过半,皇上对她的宠爱一天不如一天,转而宠爱王夫人,他们卫氏一门的“后盾”,难道真的要倒了?
如果真如东郭先生替他担心的那样,今后怎么办?
卫青皱了皱眉说:“先生提醒得对,其实我平时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问题是该来的总归要来,谁也挡不住,先生如有高见,请不吝赐教。”
东郭先生见他很诚恳,便把他的想法或者说计策,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大将军有今天的地位和尊荣,并非全靠战功,与皇后受宠有很大关系,但皇上是个花心大萝卜,这个谁都知道,见异思迁是他老人家的本性,而且如今他已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王夫人身上(王夫人已大见幸),这个也早已不是秘密,据在下所知,王夫人虽获皇上宠爱,但她父母却未获封赏,大将军既然得了这么多奖金,您也不缺钱花,何不拿出一半赠给王夫人父母呢?大将军如果这么做了,皇上一定很高兴,即便哪一天大将军若惹得皇上不高兴,相信王夫人也会替您说话,多一个内援,就多一份保障,这相当于花钱买大病保险,今后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卫青诚恳地向东郭先生表示感谢,当即取出五百金,派人送给王夫人母亲。
04
王母告诉了女儿王夫人,王夫人自然也不能瞒着,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当即断言,卫青这小子一向憨厚老实,从来不会巴结权贵,突然做出此举,肯定不是他自己的主意,肯定有人指点!
把卫青叫来一问,那小子果然老实,告诉他说,是候差的东郭先生给他出的主意,那人是个方士,从齐地来,已经等了很多天了。
卫青还告诉汉武帝说,东郭先生对他说,王夫人父母尚未得到封赏,未免缺用,所以建议他送五百金,没有其他意思。
汉武帝似乎这才想起征召方士的事情,问那个方士现在哪里,卫青回答说在他府中,汉武帝于是立即召见,然后拜东郭先生为东海都尉,东郭先生谢恩出朝,“佩印出都,居然高车驷马,一麾莅任去了”。
事情的最后结果竟然是这样,老实人卫青这才明白,原来素不相识的东郭先生给他出这样的主意,似乎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他自己。
这人很聪明,懂得“曲线救国”。
问题是,他怎么知道这一招管用呢?
看来他很了解皇上,知道皇上喜欢吃这一套。
然而,东郭先生的举动,却很为历史学家蔡东藩不屑甚至厌恶,他在他的《前汉演义》里讲完这个故事后,来了这样一句评论:“不以大体规人,但从钻营着想,确是方士见识。”
但他似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上面的人不吃这一套,一个人再怎么会钻营,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历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