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汉字中国”系列讲座第二场在成都博物馆继续开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用前沿专业的学术观点加码特展释读,与观众畅谈汉字,豪论文明,带来了一场名为《从文字发明到书体大备——汉字发展历程概说》的精彩讲座。
汉字是谁发明的?孙华介绍,汉字的发明学界有渐变说和突变说两种观点。渐变说认为,汉文字是由原始记事的符号通过漫长的积累和发展,才逐渐形成的,符号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最后和语言结合就形成了汉文字。而突变说则认为,文字是以某种需求和某种机缘,由一位或者一群圣人在原始记事的符号基础上,在很短时间内创造出来,至于渐变说和突变说谁正确,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孙华看来,中国的汉文字体系最晚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了,他更倾向于渐变说的观点。
孙华在讲座中谈到,中国的汉文字体系最晚是在商代形成的,其实商朝人非常迷信,一件事要占卜三次,并且祭祀仪式非常频繁。从殷墟一坑一坑出土的卜甲卜骨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几个人满足不了贵族祭祀的需要,就需要一支数量可观的专业神职人员。这些人在经历了一天或者多天好多个事项的占卜以后,为了不至于发生混淆,或者是发生遗忘,就需要把每次事件的占卜结果记录下来,以备之后的查验。“迷信占卜活动越来越多,简单的记录,片断的记事符号就不够用了,所以当时的神职人员就会在原始记事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创造,这可能就是古汉字的由来,”孙华介绍道。
除了讲原始记事和文字发明,孙华教授还给大家介绍了汉字字体和书体的演变。汉字从商代就已经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3500年这么一个时间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又有两个大的发展时期,通常把第一个时期称之为古文字时期,第二个时期称之为隶楷时期或者今文字时期,满满的知识点,让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最后,孙华教授为成都的观众朋友们准备了两个小“彩蛋”,解答了大家当前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三星堆有没有文字”。他说,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三星堆很可能没有掌握文字。因为当时的文字刚在安阳商王朝的贵族集团里面流传,还未广泛传播。二是“巴蜀符号是不是文字” 。孙*答道,巴蜀符号(巴蜀图语)只是一种原始的记事符号,是内部使用的一种东西,当时巴蜀人用的是楚系文字,接受的是楚系文化,所以巴蜀符号(巴蜀图语)也不是文字。
讲座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汉字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了解到了其千年发展的来龙去脉。接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义华研究员、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先生等著名学者还会和大家分享更多有关汉字的学术研究。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继续关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活动讲座预约参与讲座,感受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