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几天前,与一位朋友相聚。说起老人时,他言近来一直想回老家看看年已八旬的老人,只是琐事缠身,令他无法心无旁骛,即刻启程去看望父母。
类似犹疑不定的心理,现实中并不少见。 正是因了这种惰性的心理暗示,一些人原本打算探望亲人的愿望,迟迟不能履行。每当付诸行动前,这些人总会产生"做好这件事再说吧""忙完这一阵再说吧"的念头。没成想,就在这一次次的期许中,错失了与家人一次次团聚的机会,留下几多无法挽回的遗憾。
国外有专门的研究跟踪机构,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在临终前回味一生,最遗憾的六件事之一,就是与父母团聚太少,留下了悔恨。
所以,成年的我们,最好抛却有大把时光可供挥霍的美好幻觉,不要把马上可办的事,一而再、再而三拖到下一次。
人生百年,转眼之间。一生一世,不过数十个春秋,没有那么多的时光,可以一次次等待我们的期许去无限延展。
父母在,家在亲情在。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我们身上发生,是每个人需要即刻付诸实践的事。
不是十万火急、迫不及待的事,大可以先放一放,把亲人团聚放在头等位置。人一辈子,有做不完的事,赚不完的钱,但亲情相聚却是有限、屈指可数的,哪边重、哪边轻,我们最好掂量好,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定,以尽量减少情感的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裹挟下,很多人不自觉地将"利"字置于头等位置,而将"义"与"情"抛之一边。拿人生成功与否来衡量,如果一向薄情寡义,即便在获取金钱上再成功,也会留下很多失意愧疚,称不上拥有圆满的人生。
固然,人活于世,离不了"利"字,离不开"钱"字,但在人生字典中,应当将钱与利当作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这才是我们应持的契合人伦的观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情,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感叹,不应成为我们延缓与家人团聚的借口。
而况,古人是在用徒步、用车马,丈量离家、离亲人的距离,区区几百里已是遥不可及。而今的我们,几个时辰可以跨越半个地球,交通、科技的发达,给我们与家人团聚,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在当下,距离不在话下,而主要看你有没有心,有没有与亲人团聚的迫切愿望。思想认知通了,剩下的都不是问题。
祈愿所有人,忙里偷闲,想到就做,与家人多一点团圆时刻;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祈愿所有人,都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