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总会有许多对不同身份的人,有着许多很有韵味的称谓。像称呼老者为老翁老妪,称呼孩儿为黄口总角,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是每长一岁就要换一个称呼。当然,现在大部分这样坊间的口头称呼,已经被白话文所替代了,只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看见类似的形容词。
不过有一些称谓,百姓口口相传已经习惯了,便也没有改口,在我们生活中还能时不时听到有这样的称谓,黄花大闺女就是其中之一。在有未婚女性做了一些略微出格的事情后,便会有一些人来絮絮叨叨,说你一个黄花大闺女,这不应该那不应该之类的闲言碎语,此外闺蜜之间互相调侃对方也时常会用上。
可是为什么黄花大闺女会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呢?这黄花指的是什么花,为什么偏偏是黄花而不是红花、紫花之类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黄花大闺女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吧。首先,闺女这两个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现在还有不少父母喊自己的女儿"闺女"的呢。闺女,顾名思义,是闺中之女,古时未婚女子都会被限制在家中。而女子坐卧起居、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房间,则被称为闺房。闺女本就是特指未出嫁的女儿,至于女儿这个意思则是后世慢慢引申来的,不然也不会有待嫁闺中这个说法了。不过放在现在,闺女肯定都是父母对自己女儿的爱称了,对未婚女子的称呼反而变成了黄花大闺女,这又从何说起呢?
坊间对黄花大闺女,有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却说南朝宋武帝有一个女儿,名曰寿阳公主。有倾国倾城,遗世独立的美貌。一日,寿阳公主与宫女在宫廷嬉戏,玩到有些乏累了,便卧于含章殿檐下小憩片刻。时值正月,梅花开得正昳丽,恰有一阵微风吹拂,散得梅花于天际纷纷扬扬,有两瓣翩翩然停在了寿阳公主的面容之上。微风再次徐徐而来时,吹落了梅花,而梅花也拭去了汗渍,在寿阳公主前额留下了淡淡的黄色花痕。衬托着绝色的寿阳公主更加的美艳得不可方物。
皇后也是颇喜自己女儿的这个妆容,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上几瓣梅花,贴在前额。宫中女性都啧啧称奇,自己也是效仿起来,这便是"梅花妆"的由来。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情有独钟。
又有一种说法,传说中的寿阳公主据考证,正是宋高祖武皇帝之女会稽宣长公主。她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而那小小的梅花,却将她的名字刻在了暗香涌动的梅林之间。相传,寿阳公主乃是梅花精灵所化,因而寿阳公主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正月的花神。
传说故事或许不完全符合正史,而这"梅花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考虑到梅花不是四季盛放,便有人去采集了各种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并用来在额头化出花痕。而这种粉料则被人称为黄花,亦或是额花。
不过,梅花妆的出现,要远早于寿阳公主的传说。北朝民歌《木兰诗》不也有这么一段:"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在早于南朝时的北朝,民间普通百姓家的女子便已经能化梅花妆了。也因为这妆容十分受追捧,又几乎都为未婚的年轻女子所选择。渐渐地,黄花闺女开始变成了那些待字闺中,还未出嫁女子的别称,品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北朝时期,民间已经普及了梅花妆,专家推测在东晋甚至更早的时代,梅花妆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受欢迎程度要远超想象。
为什么是黄花大闺女的问题也以迎刃而解,所谓的"黄花",不是指黄颜色的花,更不是特指菊花之类的某一种花。这黄花,实质上是花粉,因为梅花妆这个妆容的粉料是黄色而得名,自然是没有红花、紫花诸如此类的说法了。爱美之心,人人有之。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女子,都甚是青睐于这种蘸上黄色粉料,在额头画上美丽的图案,或是将把黄纸裁成喜欢的图形,贴在自己的前额,娇嫩的淡黄既青春盎然又柔美绝丽,古代的女子在追求美之上可是丝毫不逊色于今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