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万古奔流的河流。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它跃过峡谷,翻过高峰,以沉积的泥沙推动着华北平原海岸线,也灌溉出最初的文明曙光。
这条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连结起华夏五千年的广袤时空,诉说着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深情,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九曲,奔腾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着整个民族的品格,也接纳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曾经到过黄河的人们,或极目远眺,或近岸观赏,都无法不驻足为之感慨,将自己的心事尽情倾吐其中。无数诗人在此举杯吟诵,留下不朽名篇。
5400多公里的黄河,超过六分之一的主干流在甘肃境内,大西北的豪迈赋予了黄河壮阔的气势。初到凉州(今甘肃武威)的王之涣,所见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般苍辽的景象。自下而上望去,河流像丝带一样蜿蜒延伸,逐渐没入天际。近处,险峻的重峦叠嶂间仅有这小小一座堡垒,更显出关防的孤危。
唐朝,人们流行折柳送别。可是在这大漠黄沙中的玉门关,没有杨柳,更没有“春风”的恩泽。当幽怨的羌笛声响起时,流经边塞地区的黄河,便寄托了边塞将士对家乡说不完的思念。
乡情难禁,但戍边卫国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是淘洗过无数历史的黄河所带来的胸襟。目睹这一切的诗人,只能面向千年不绝的波涛,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安慰将士,也宽慰自己。虽有思乡的哀伤,但绝不消沉颓丧,这是黄河儿女的格局。
就这样,黄河承载着万千乡愁,奔涌向天边的白云。每一朵翻滚的浪花都是士兵的一封家书,倾诉着对家乡深切的思念、对国土不移的坚守,希望河水能将这一份价值万金的情谊带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