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景视觉
于是,这一思想就像一条红线,将众多关于战象的素材串联了起来,读起来感人至深,紧凑严密。
02用好反差,与众不同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个故事,情节上没有曲折,怎么会吸引人?一个故事,内容上没有反差,怎么会有亮点?
写作中,怎么才能让人有新鲜感?沈石溪认为要利用好反差。
所谓反差,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在情节内容上既要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吊起读者胃口,吸引读者一步步走向“青草更青处”。
如沈石溪的作品《再被狐狸骗一次》第一章《瞎眼狐清窝》。讲的是红狐养育幼崽,当幼崽到了一岁半的时候,就会用暴力手段将幼崽清逐出窝,以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
如果这个故事平铺直叙,显然不够吸引人。沈石溪在写这一章的时候,就用反差,让故事与众不同了。比如:母狐蝴蝶被巨蟒弄瞎眼睛,失去生存能力,但仍要清窝,即使知道自己会死去。
比如:大白公狐向母狐蝴蝶发情,蝴蝶本可以顺势而为,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她却无动于衷。比如:小公狐黑鼻头第一次给母狐蝴蝶带来食物仓鼠,已经吃进去,仍要吐出来,赶小公狐走。比如:最后,即使小公狐四次带来食物,母狐蝴蝶宁可饿死也不吃……
这些情节,都是出乎读者意料的,造成了很大的反差。动物界中的狐狸不会顺着人类的想法去做事,这就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直到故事结尾,在悲凉的氛围中感受母狐蝴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下一代。
03利用矛盾,塑造形象小说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动物小说的核心自然就是“塑造动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方法,第一是采用人物描写,第二是采用环境描写,第三就是利用矛盾。
图|全景视觉
所谓矛盾,就是冲突,如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冲突,动物与环境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的冲突……利用这些矛盾,一方面会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动物形象”就会在其中彰显出来。
沈石溪的作品《斑羚飞渡》,里面就充满了矛盾,镰刀头羊的形象就是在矛盾中凸现出来的。羚羊群被猎人逼到了悬崖边上,在死的边缘徘徊,矛盾顿时升级。
“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镰刀头羊都如此,其他羚羊能怎么办?
……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镰刀头羊从容镇定地指挥羚羊们一个个飞渡,用一半的死换来了种族的生,镰刀头羊的形象就凸显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深受震撼。
04用好人称,多元叙述写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人称。用第一人称,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视角。
一般在学生写作中,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情况比较多,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另外的人称,让表达与众不同。
如沈石溪的作品《一只猎雕的遭遇》,开头这样写道:“你飞遍了日曲卡雪山北麓,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值得你去捕猎的目标。你飞累了,撑开巨大的翅膀,静止不动地躺在空中,任凭强劲的河谷气流托着你向前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