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
人与人说话交流的某 些环节,已经了然在胸,不需要多讲,已经可以默认生成。大约也像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如果买一样新鲜的电器,比如新型电饭锅。里面一般会附有说明。如何工作,如何保养,如何注意安全。但,我们去买双鞋子回来,一般不会有说明书。大家都知道肯定是要套到脚上。如果买帽子,肯定是要顶到头上。因为大家都知道,相互之间已经默契。不需要说明。说了,反倒觉得不正常。
说话不能沟通,往往是和外国人的交流。这种交流,表面上看,是语言工具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默契上出了问题。
西方人夸我们国人某的老婆漂亮。首先这一点,也就不怎么默契。在西方人看来,夸对方的夫人漂亮是一种礼节,或者是一种义务。而对于我们大多东方人,按传统的角度来看,很有些居心不良的效果。啥意思?我媳妇漂不漂亮,关你什么事?你有什么想法?找揍是不是?――当然,故事里的这位国人,还是蛮现代化的。他理解了对方的善意。于是,也还是要客气一番。当对方说“您夫人很漂亮”的时候,他就很婉约地说“哪里哪里!”。于是,那个西方人就惊愕。他以为对方想让他夸奖的更具体一些。于是,他就补充说“嗯,从头到脚。哪里都是漂亮的”。
所以说,有时候,翻译很重要。他的作用,不仅在于把语言的表面含义,文化内涵尽量地翻译出来。更重要的,是把双方不默契,不容易相互沟通的那个难点,解释清楚。
比如上面的那段话。如果合理意译的话。大约的意思是:您的老婆很漂亮。――哦,朋友,您很了不起。可以娶到这么漂亮的女人为妻。说明您很有男人魅力。我向你致敬。
哪里哪里!――谢谢您的夸奖。我并没有您说得那么好。并且,您也真的很不错。您很会说话,并且也很有修养。
这样的话,我想大家沟通起来就很愉快,不会有什么误会。
再比如说,西方人把狗,看得很高尚。而在我们国度里,说起狗来,大约没有什么好意。还有,有位外国朋友看过聊斋,非常喜欢里面“狐狸精”的形象。于是乎,她就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狐狸精”。这让她的中国朋友很犯难。费了好大的力气来给她解释。这在中国,实在是不招人待见的称谓。
人在形容隔膜,不能沟通的时候,往往说叫做“对牛弹琴”。其实,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弹琴的明白人,对方是百嘛不懂的傻牛一个。于是,最高的沟通境界,叫做“知音”。也就是说你在那里,“丁咚”一声,我就能从中得知你心里的高山大川。而旁边人都茫然不知所以。于是,两人就觉得别人都是耳聋,是智障。而整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是心心相印,两人的内心世界是高度重合的。往往一曲终了,就能生死之交。
正所谓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所以,一个高顶尖的音乐家,往往孤独。其实,又何止是音乐家呢?画家,诗人,哲学家。但凡越是登顶钻深的人,往往与周边的默契程度越低,他们就会越发觉得孤独。圣人发疯的事情并不鲜见。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孤独,因为与周边人等之间的隔膜。就像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就像尼采说“世界都疯了”,那时候,人们就把他送去精神病院了。
其实,默契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默”,就是说话少,或者不说话;再一个就是“契”,就指契合度,相互沟通。这一类的典范,应当是佛家讲禅。他们往往就说法很少,尤其高僧说法,往往沉默不言,拈花微笑。这种情况下,只有佛懂得佛了。
最后还是想说一个好玩的段子。据说一位男生收到女生信笺。用英文写成,他翻译了一下,大约意思是“你若再缠着我不放,我就与你同归于尽”。男生于是痛苦离开。到后来才知道,女孩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我觉得,两人走到一起也不一定就多么美满。连这点默契都没有,怎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