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初秋深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人醉其间。9月7日下午,“金融界私募英雄汇——3300点之上的投资之道”闭门研讨会在深圳华融大厦27层聚议堂成功召开。在此次研讨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上善若水董事长侯安扬、惠正投资合伙人潘峰、金田龙盛董事长杨丙田、赢华控股董事长成健、九溪资本总裁孙咏梅、领望投资合伙陈蓉华分别就当前私募面临的环境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上善若水董事长侯安扬认为,10万亿规模中大部分是产业基金,客观讲属于政府的钱,只是借用了私募的这个通道而已。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只有2万多亿,他对比桥水基金接近两千亿元的规模,认为中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处于特别初期的阶段,类似于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行业。
私募行业人均产值极高,年轻人做几年轻轻松松拿百万,他判断私募行业未来的一二十年都很好,但是整体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惠正投资合伙人潘峰表示自己在私募待的时间短一点,现在还在学习摸索阶段,他认为表面上看私募跟公募的区别是私募客户的净值高,必须100万以上,客户性质不一样。但这两年私募和公募的边界慢慢在模糊,不像以前那么明晰,比如现在有些私募也在申请公募的牌照,公募也会开展跟专户、保险公司的FOF业务,一些大的保险公司、银行已经开始对私募开放,他认为未来有一天中国的社保也会向私募开放。公募和私募表面上的边界在模糊,像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潘峰认为背后深层次的是对私募商业模式的探讨,他认为很多私募原来就是很草根的,肯定要思考一下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管是做高频量化还是做对冲,抑或是给别人做FOF、MOM,都可以,如果还是简单在炒股阶段,看准机会捞一把就走,那么未来私募队伍的长尾肯定会缩小。“是否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是我比较看重的,如果你还是捞一把就走,养活自己没问题,但作为一门持续的生意就有问题。”
潘峰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私募资产管理行业刚刚开始,市场未来几年机构化程度会不断提高。“现在很明显,很多散户炒成大户,大户变成私募,这个过程就是散户市场不断淡化,机构化程度不断提高。”他表示。
金田龙盛董事长杨丙田表示,自己进入私募行业主要是因为热爱投资事业。他很赞同侯总的观点,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未来的大发展是有的。
赢华控股董事长成健认为,证券资金的份额和总规模是萎缩的,从5178点连续的股灾,1.0、2.0、3.0到4.0,包括中小创的*跌,中小板的指数已经在2600点附近,上证在3400、3500点以上,茅台创出历史新高,包括对私募行业过去做法的政策严打和监管,包括内幕交易、拉抬坐庄,大家认识到证券是高风险的,是不确定的,这也对私募管理机构充满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他认为现在是巨大的机会,但又面临一个客观的问题:募资很难。“放在两年前,我这个月的业绩很好,我一说,投资人就投,但今年你会发现募资很难,大家老害怕、老担心。”成健表示。
成健认为,香港、台湾、美国很少有个人炒股票,因为他们知道个人是没有办法炒股的,但散户在中国依然数量巨多。他认为优秀的私募团队在把风险管理好的前提下,真正能帮客户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未来一定会出现百亿、千亿甚至管理上万亿的公司,今天的全球金融中心是纽约,未来二十年一定是上海陆家嘴(600663,诊股),所以做金融一定要到陆家嘴。
成健对未来是非常乐观的,他认为现在指数只有3400点,但上证指数是失真的,有些中小创股票跌了80%、90%,这个时候我告诉投资者,未来在细分领域有些龙头已经出现了重大的投资机会,这个时候你还不来投资,难道等它涨上天再投资吗?“所以目前再难,我依然该路演还是路演,该投资还是让客户投资,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往前走。”他很坚定的说。
九溪资本总裁孙咏梅对私募行业目前面临的环境表达了三点看法:一是前景乐观,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二是公司都要合法合规;三是品牌优势,未来资金都会流向有品牌、有口碑的公司。
领望投资合伙人陈蓉华同样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私募行业在中国的状态还是属于大爆炸的前夜,从无序慢慢变成有序,未来大家肯定会往专业、品牌方面深耕细作。他举例称,2014年有牌照之后到现在,有些不合规、不专业、与投资人沟通不充分的私募不见了,他认为这个淘汰还会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