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见:犹言眼看着,徒然看着。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诗:“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唐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诗:“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唐杜甫《后出塞》诗之五:“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寒叶:寒天草木的枯叶。南朝宋鲍照《过铜山掘黄精》诗:“蹀蹀寒叶离,灇灇秋水积。”《魏书·彭城王勰传》:“比缠患经岁,危如寒叶。”唐李百药《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
腐草:腐败的草。《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唐李商隐《隋宫》诗:“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二:“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漂零。”鲁迅《三闲集·小引》:“但也有一点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的近于不坏的意思。”
萤火:萤火虫。《诗·豳风·东山》“熠燿宵行”毛传:“熠燿,燐也,燐,萤火也。”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一名耀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烛,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燐,一名良鸟,腐草为之,食蚊蚋。”唐杜甫《见萤火》诗:“巫山秋夜萤火飞,疎帘巧入坐人衣。”《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白氏恐怕罚酒,又只得和泪而歌。歌云:萤火穿白杨,中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许杰《放田水》:“至于有些田里,却不过是偶然从隔丘的田里,被微风吹来几只萤火而已。”
5、《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赏析】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