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创造合适的环境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讲故事的环境。一般来说,一个没有打扰的静谧环境最适合讲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故事上,而不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噪音、光线等所干扰,能够让宝宝完整的将情绪投入到故事中去,让讲故事的效果达到最高。
③有感情的讲故事
讲故事之所以不叫念故事,就是需要家长将感情投入其中,声情并茂的进行故事的讲解,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利用不同的声调、语气、神情来对故事进行讲解,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体验到故事中的场景,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故事内容。
另外,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还能够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来了解一些语句的使用语气和意境,从而逐渐的让宝宝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④注意故事情节的肢体展示
有时候,一些故事的场景描述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采用肢体展示的方式来为宝宝做好情节展现了,让孩子通过家长的肢体表演,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故事的含义。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有点太尴尬,其实在孩子眼中,家长的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尴尬,也不幼稚,反而是能够激发孩子积极性的一种正确行为。
⑤和宝宝进行情节互动
当遇到一些合适的故事场景时,家长最好能够邀请孩子一起进行互动,共同的对故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场景进行再现互动,或是将故事中的 一些游戏等内容,进行亲子互动。
这种互动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帮助孩子提高自身语言理解性的行为,同时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积极心理,培养孩子阳光的性格,还能够让孩子亲身的体会到故事中的场景,增加孩子的代入感。
⑥对故事主题进行延伸
当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家长最好不要就此结束,而是对故事的主题内容做一个延伸,让孩子能够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知晓一个习惯等等。
比如家长给宝宝讲完小熊刷牙的故事之后,将刷牙这件事延伸到宝宝身上,让宝宝产生代入感,从而使宝宝对按时刷牙产生较强的执行*。
⑦鼓励孩子重复故事内容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对已经讲过的故事进行复述,这种方式其实对于孩子的语言锻炼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让孩子“复习”故事中的语句,加深理解一些语句、词汇的使用,明白一些语气、情绪的表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