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家里没有空调,但是他就这样生活着,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一天一个公司来和他说,有了空调就会更舒服。可他说:我现在这样也挺好的啊。公司说:不行!你必须努力挣钱买空调。这个人没有办法,只能苦不堪言,骂骂咧咧地挣钱买了空调。但是,有了空调后,他又觉得确实舒服了很多,心想“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这是一家好公司。”
这个人的生活因为空调变得更舒适了是事实。
这个人在意识不到有空调存在时被要求努力挣钱买空调时痛苦也是事实。
这个人买了空调以后回过头来感觉良好更是事实。
如果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获得幸福感是事实,而的确更加物质丰富的生活从绝对上来说更舒适也是事实。那么就应该付出无穷的努力去追逐更加物质丰富的生活吗?
不见得对吧?因为除了舒适,比较的幸福,新体验外,社交关系,好奇心等,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而并不完全与金钱挂钩的事情。可是,又见得吗?
一个人被要求努力并获得结果后,他可能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付出的代价值得这样的回报,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没得选择因为是被迫的但事已至此他选择接受生活好的地方。
当然,这个社会也被定义了中产阶级这样的词语,来把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务量标准化,借此来控制一个人的*。一个人若想过各种生活都可以获得幸福,需要知识,需要放弃。
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作为父母,就像上面那个小故事里的公司,在孩子可以被我们影响的时候,我们希望带给ta什么样的观念?是尽一切努力获得更多的钱,更多的权,更多的名,更多的成功?还是有一个的基础就可以?还是怎么活都行?
当我的孩子问我为什么他们家可以开那么大的车,为什么他们家可以住那么大的房子,为什么ta那么受异性的喜欢,为什么老师都喜欢ta,学习有什么用时。我该如何回答?我是回答如果你想要那样的生活你就得努力争取吗?那ta可以不要吗?ta努力了是不是就未来会说感谢曾经的自己?如果没努力是不是就会说这样活着也挺好?是不是前者就叫父母教育成功?我应该把我的孩子引向何方,而我自己又应该如何抉择呢?
孩子的选择就真的是孩子的选择吗?在很小的时候,ta对于好与坏的界定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谁?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对于其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这关乎一个人对于这个行为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的预测并反过来指导决策。那么如果我们不替孩子决策,只是依靠ta自己所拥有的储备,这就是正确的吗?反过来,替ta决策就是正确的吗?度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