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之子”还是“不肖之子”?两者得分清楚,用错了就是笑话!“不孝之子”还是“不肖之子”?“不肖”与“不孝”有何区别?别再用错了!古代如何惩处“不孝之子”?轻则徒二年,重则处绞!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所以,也是最难掌握的语言。因为汉语的词汇量大,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往往会将人绕糊涂,一不小点,就会闹笑话。在教育尚不普及,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有受教育机会的古代,“白字先生”很多,因而,闹出的笑话也不少。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随乡亲一道去山里挖坑种树,当我们一行人走到公社的酒厂时,一位同行的刘姓乡亲,看到酒厂的烟囱上有则用白灰刷的标语,非常醒目,就脱口大声念出:“白力更生!”于是,回报他的是一阵哄笑,原来,囱上的那则白色标语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自”被刘乡亲给念成“白”了,是标准的“白字先生”了。
在古代,这种“口误”的故事比比皆是。从前,有个人识字不多的生意人,为生计也是四入奔波。一次外出经商时,他乘坐的渡船到了江中的小岛边,岛上有座江心寺,大家便相邀着一起登岛游玩。走到寺庙里,见墙上写了“江心赋”三个大字,生意人就说:“你们看,这里写着‘江心贼’三个字,肯定有土匪抢劫,快回去吧!”他的朋友说:“别忙,那后面一个是赋字,不是贼字。”生意人又摇摇头说:“快走,快走,富(赋)倒是富,就是有点贼形,看了叫人害怕。”
不惟古代,就是人们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现代,念错字、用错词的事也时有发生。比如,北大校长的“鸿鹄(hao)之志”、清华大学的“热列欢迎”等等,都是口误笔讹的大笑话。
在日常交往中,褒贬人物之事也是平常,其中,人们常常会说某某人是“不孝之子”,或某人自称为“不肖之子”,意思都是贬抑的。那么,“不孝之子”与“不肖之子”到底有何不同?在日常交往中该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