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会不远万里西游灵山呢?从表面上看,是他奉了唐太宗之命前往。
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如来佛处求取“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的大乘教法,实际上另有一番原因。
关于唐僧西行取经的真正原因,孙悟空在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说的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行者道:“呆子又胡说了!你不知道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八戒道:“哥啊,师父既是轻慢佛法,贬回东土,在是非海内,口舌场中,托化做人身,发愿往西天拜佛求经,遇妖精就捆,逢魔头就吊,受诸苦恼也够了,怎么又叫他害病?”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翙(像鸟一样飞)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
由此可知,对于唐僧的前身金蝉子来说,西行取经既是考验,也是惩罚,这一点如来佛也可以作证。请看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中佛祖的言语: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简而言之,唐僧的前世金蝉子当如来佛的学生时在修习佛法上没有及格,或者说不够优秀,这才失去了继续跟随佛祖在西天学习的机会,被贬到南赡部洲的东土大唐投胎做了命运多舛的陈玄奘。
实际上还有一个人,不对,一个神,和金蝉子遭遇了同样不幸的命运,甚至比他的损失还大,谁呢?弥勒佛。
原来根据佛教典籍《金刚经》记载:本来释迦牟尼佛是在弥勒菩萨之后成佛,弥勒菩萨的法会要提前召开。但是,燃灯古佛说法时,有一场法会弥勒菩萨因为觉得这一场他听过了,就离开了。释迦牟尼佛越听越高兴,就大彻大悟了。所以燃灯古佛宣布,释迦牟尼佛要先成佛,所有菩萨都大惊失色。燃灯古佛解释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多听了一场法会的功德。
咱们再说回金蝉子和他的后世唐僧。
唐僧的前世是个不及格的学生,那他自己是个及格的老师吗?
关于老师,有“学高为师,身正示范”之说,有“传道、受业、解惑”之说,就前者而言,唐僧是个勉强及格的老师,因为他虽然佛学造诣深厚,却在遇到妖怪时总是惊慌失色,乃至痛哭流涕,没有一点进步的样子;就后者而言,他这个老师根本就不及格,试想长达一百回的一部《西游记》中,何曾见过唐僧给三个弟子讲经传道,何曾见过唐僧给三个弟子解答疑问,相反,有时竟然可以看到孙悟空提醒唐僧重温乌巢禅师的谆谆教诲。
如若不信,请看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中的一段描写: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
在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中,孙悟空又“教诲”了唐僧一番——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既然唐僧这个老师不及格,那么,他和三个徒弟之间更像什么关系呢?应该说他们更像一个外交使团中的同事,当然唐僧是领导,三个徒弟是员工。三个徒弟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并不是因为他们敬佩唐僧满腹经纶,一心向佛,而是因为地位更高的领导告诉他们跟着唐僧走可以脱离妖界,重返天庭,成神成佛。
虽然唐僧这个老师不像老师,三个徒弟也不太像徒弟,但他们确实在西行取经的十万八千里征程中结成了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战斗情谊,这也是他们最终能够成功到达灵山,取得真经,跻身神佛之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忆江南
忆江南,历史学者。原名张恒涛。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纸》,《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十余万字,作品收入《历史开卷有疑》、《历史的伤口》、《历史江湖》、《并非“史”无对证》等书。代表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1、2、3部畅销不断,第四部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