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出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的作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5 10:58:42

《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史。《三国演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汉室”的存亡, 展示了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不仅比较真实地展示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生活场景, 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政治人物形象, 也总结了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出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的作品(1)

一、宦官与外戚之争

所谓政治斗争, 主要是指不同政权、阶级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斗争也主要表现为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中, 最早展示的就是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之间血淋淋的斗争。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以及致乱的原因做了比较概括的描述:“推其致乱之由, 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 崇信宦官。”汉桓帝无子, 驾崩后迎立解渎亭候之子, 是为灵帝。灵帝十二岁继承大统, 由窦太后临朝, 大将军窦武执政, 时有宦官曹节弄权, 窦武“谋诛之, 机事不密, 反为所害”。后来何皇后生刘辩, 王美人生刘协, 灵帝偏爱刘协, 欲立为太子。中平六年 (189年) , 灵帝病重, 弥留之际将刘协托付给宠信的宦官蹇硕。蹇硕预谋先*何后之兄何进, 再立刘协为帝, 何进闻讯, 引三十余位大臣入宫, 在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 蹇硕被*。

刘辩即位, 是为少帝。少帝年幼, 宦官张让等建议灵帝母董太后“临朝, 垂帘听政”, 封皇子刘协为陈留王, 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 张让等“共预朝政”。何太后不满董太后专权, 与兄何进谋划, 将董太后驱逐出宫并鸩*之, 董重等也被除掉。何太后临朝, 张让、段珪等又以金珠玩好“结搆”, “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后来何进接受了袁绍尽诛阉宦的提议, 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张让、段珪等先下手为强, 在宫中诱*何进, 挟持天子与陈留王出走, 应召进京的董卓正好前来保驾, 于是宦官尽被董卓诛*。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可谓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之所以如此, 和东汉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外戚或宦官操纵政权, 是封建专制主义形式下的一种现象,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如此, 还需要其他条件。东汉十三位皇帝, 其中四个去世时无子, 明帝以后继位者年龄最大的章帝只有十九岁, 最小的殇帝登基时才刚满百天。皇帝幼小, 无决断能力, 只能由太后临朝, 这样以来权力就落入太后及其父兄等外戚手中, 外戚专政的局面由此而生。外戚掌权, 势必会削弱皇权, 皇帝长大后想收回权力就必须削弱外戚之权, 而他们能够依靠的力量就只有身边的宦官, 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帮助皇帝夺权, 于是皇帝在宦官的协助下打倒外戚, 大权又落入宦官之手, 于是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等到这个皇帝死后, 另一位母后及其父兄又会选择幼小的皇子做皇帝, 新一轮的外戚和宦官之争又重新开始。《三国演义》比较详细地在展示了东汉末的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 并对汉室衰亡的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如熊笃等先生所说:“我们于《三国演义》之中所看到的宦官, 已不是什么内廷侍从, 而是执掌政柄、干预朝政、为所欲为的政治集团, 甚至是皇权变更的导演或幕后主使者。”东汉王朝就在外戚与宦官的不断争斗中逐步走向衰亡。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出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的作品(2)

二、“汉室”存亡之争

伴随宦官外戚之争, 汉室逐渐走向顷颓, 天子流离失所, 各地豪强并起, 形成了君弱臣强的局势。然而, 受传统“正统”思想的影响, 一朝一姓的一统天下仍是封建士大夫认可的政治体系, 汉帝虽无实权, 但毕竟仍是皇帝, 他们象征着国家, 代表的是整体利益, 因此, 要彻底推翻汉王朝统治也并非易事, 于是“汉室”之存亡就成为这个特殊时代政治斗争的焦点。

(一) 董卓之乱

少帝被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董卓保驾回宫, 这时的董卓已怀废立之意。“一废一立”是对皇权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一方面, 董卓初入朝, 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靠山, 最大的靠山自然是皇帝, 而自己立的皇帝才能真正顺从自己, 从而达到“挟天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彰显自己的权力。于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 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继位, 是为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 后又加封太师, 于是“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 剑履上殿”, 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各地方豪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于是纷纷以“勤王”之名起兵讨伐董卓, 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在何进被宦官所*而董卓未到之前的短暂时间里, 朝中最有实力的是袁绍。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 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本人也是灵帝时西园八校尉之一。董卓欲废少帝, 袁绍首先反对, 因而名重一时。初平元年, “绍遂以勃海起兵, 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由、充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 众各数万, 以讨卓为名。”关东州郡纷纷起兵相应, 推袁绍为盟主。然而, 袁绍等虽打着勤王的招牌起兵, 但各怀异心, 迟疑不进, 甚至互相抢夺地盘、混战不止, 最终不了了之。

轰轰烈烈的讨卓之举失败后, 朝中效忠汉室的大臣们只好起来自救。王允对卓佯装尊重, 委屈奉承, 得其信任, 进为司徒, 领尚书事。初平三年 (192年) , 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等密谋诛*董卓, 王允着意笼络董卓的亲信部将吕布, 通过美人计离间两人关系, 成功策动吕布诛*了董卓。但是, 在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 王允却缺乏应变能力, 他低估了凉州将士的实力, 于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在不能得到朝廷赦免的情况下被迫铤而走险, *回长安, 诛*王允, 掠走汉献帝。李傕、郭汜后来又自相火并, 献帝在杨奉、董承护送下回到洛阳时, 洛阳城已是一片焦土, 朝廷秩序也荡然无存。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出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的作品(3)

(二) 曹操“挟天子”与汉室忠臣的抗争

董卓之乱后, 在不断的军阀混战中诞生了几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他们割据一方, 都有夺取天下的实力, 但缺乏号令天下的权威和政治上的一个名义, 这样一来, 代表汉室的天子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曹操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准了这一点, 于是接受了荀彧“奉天子以诛暴乱”的建议, 亲自赶到洛阳朝见汉帝, 并借口洛阳残破, 迎汉献帝至许都, 完成了“奉天子”的程序。此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威势大增, 先后收降张绣, 击败吕布, 逐走刘备, 消灭袁术, 最终在官渡打败袁绍集团, 统一了北方。

如朱子彦先生所说:“曹操费尽心机把汉献帝弄到自己身边, 绝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一个类似于伊尹、霍光那样的权臣, 曹操的最终目的是要夺取汉家天下, 是要代汉称帝。”这就势必会引发曹操和汉献帝以及忠于汉室的大臣们的斗争, 因此, 从曹操挟持汉献帝开始, 汉室忠臣们的抗争就一直没有停息。

献帝到许后生活上得到了的安定, 但大权为曹操所掌握, 曹操声望越来越高, 权力也越来越大, 汉帝再次成为傀儡。日渐长大的献帝不愿受制于人, 于是就试图反抗, 他首先联系了外戚董承, 任命他为车骑将军, 下秘诏授意董承联络心怀汉室的大臣一起铲除曹操。于是董承联系了马腾、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刘备等人, 共谋诛*曹操, 不料被家奴出卖, 董承等五人全家被处斩, 汉献帝身怀六甲的董贵人也未能幸免。

建安十九年 (214年) , 汉献帝的伏皇后再次挑战曹操。她写信给父亲伏完, 让他联合孙权、刘备为外应, 除掉曹操。伏完的回信被曹操搜出, 事情再度败露, 曹操大怒, 将伏皇后、伏完及其族人全数*尽。

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 ,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再次图谋曹操, 事败被*, 曹操还将汉官中的异己分子一网打尽。《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曰:“收纪、晃等, 将斩之, 纪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 竟为群儿所误耳!’”东汉统治已近二百年, 其正统地位已为天下所接受, 尤其是普通官僚阶层, 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坚持以汉室为正统, 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为兴复汉室不懈斗争。但此时的汉帝徒有虚名, 作为普通官僚的汉室忠臣也势单力薄, 政治斗争的方式、方法也显得稚嫩, 于是在强大的曹魏势力制约下无计可施, 献帝也注定只能是傀儡。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出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的作品(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