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别称鹿城,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介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1]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公里,下辖四个区。[2]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6.42万人,聚居了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3]
三亚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4],又被称为“东方夏威夷”。[4]2016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三亚宜居指数在全国40个城市中位居第三。[5]2016年9月,三亚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6]2017年2月,三亚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三亚也是同时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及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9年1月,三亚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
三亚市国际旅游形象标志
,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
根据考古材料,最迟在1万年前,海南岛就开始了人类的活动。先秦时期三亚属百越诸部之骆越。[9]
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10]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于中国版图。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
民国二年(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
1949年至1950年,为榆亚特区。
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
1961年5月,改三亚镇。
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复三亚镇建制。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1988年5月,成立河东、河西管理区。[11]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分别为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撤镇设区”新设
立的四个区天涯区、海棠区、吉阳区和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12]6月1日起,三亚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位置境域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1]
地形地貌
三亚分界图
三亚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58.65千米,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1]
三亚拥有200万平方千米的南海,自己的海岸线长度是209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拥有土地面积是1919.6平方千米。[1]
三亚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3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有佳景。处于市区的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1]
气候
三亚气候背景分析
三亚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C,气温最高月为6月,平均28.7°C;气温最低月为1月,平均21.4°C。全年日照时间253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47.5毫米。[18]
水文
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宁远河
三亚风景图(6)
、藤桥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有九曲水、六道水、烧旗水、文昌水、东沟溪、茅彭水。根据三亚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分为中、东、西部三个水系。
中部水系以三亚河为主,包括大茅水。已兴建了4座中型水库,即汤他、福万、半岭和水源池水库。中部水系以福万、水源池、半岭水库为城市供水源。东部水系以藤桥河为主,包括藤桥西河和藤桥东河。流域面积705.46平方千米,已在藤桥西河下游修建了赤田水库。西部水系以宁远河为主,该河流域面积1093平方千米,为三亚第一,海南第四大河。正在其干流由山区向平原过渡处建大隆水库,总库容达4.27亿方。三亚市地表水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1.42亿立方米,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南田神州第一泉,凤凰山庄,半岭温泉,崖城玉井温泉等。此外有林旺落根田洋热泉。
植物资源
三亚市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6年底,境内有植物种类1838种(含栽培品种516个),其中蕨类有22科72种,裸子植物7科26种,被子植物98科1740种;在被子植物中,有双子叶植物1341种,单子叶植物399种。[20]
动物资源
三亚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境内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多达300余种,其中兽类50种,鸟类3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鹧鸪、白鹇、蓝背八色鸫、黄嘴白鹭、穿山甲、猕猴、水鹿、黑熊、小灵猫、水獭、海南兔等。[20]
海洋资源
三亚境内海岸线长度209.1千米,有19个港湾,大小岛屿40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鱼类1064种,虾类350种,蟹类325种,软体动物7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2种,鲨鱼翅、海参、石斑鱼被誉为“崖州三珍“。珊瑚保护区面积85平方千米。[18]
水资源
三亚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降雨深度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半径深度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丰水年(P=10%)的年径流量18.2亿立方米,平水年(P=50%)的年径流量10.8亿立方米,枯水年(P=90%)的年径流量5.8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9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毫米。从保亭县流入藤桥镇的年径流量为平水年4.576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2.288亿立方米;从乐东县、保亭县流入崖城镇的年径流量为平水年1.671亿立方米,枯水年年径流量0.794亿立方米。降水量西部比东部少,径流分布自内地向沿海递减。[21]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底,三亚市境内矿产资源有29种,其中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4种,能源矿产1种,水气矿产3种,以建材非金属矿产颇具优势。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铁、磷、钛、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岗石、水晶、金、建筑石料等10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砂、花岗岩储量均在亿吨以上,磷、钛、铜、铁等矿品极优,金矿品位最高达每吨12.2克。三亚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南海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天然气贮量的1/3,现已探明崖13—1和崖13-2两口高产天然气流井。前井日产天然气120万立方米,后井日产天然气25万立方米。据估计,天然气储量约340-1182亿立方米,可采量519.88亿立方米。井年产量可达50亿立方米,可供气15-30年。
人口
三亚市2018年末户籍人口614647人,比2017年末增加22441人。其中,男性311919人,女性302728人。按民族分,汉族358091人;黎族236497人;苗族4145人;壮族2205人;其他民族3533人。
民族
三亚市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2015年,全市汉族32.68万人;黎族22.79万人;回族0.92万人;苗族0.40万人;其他民族0.46万人。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军话、迈话、黎话、回辉话、儋州话、蛋家话等。[22][23]2016年,三亚市有汉族33.25万人;黎族23.16万人;回族0.94万人;苗族0.40万人;壮族0.22万人;其他民族0.24万人。[24]2017年,汉族340405人;黎族233982人;苗族3047人;壮族2261人;其他民族2544人。
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根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分析证明,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