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乒联2018年8月2日发布的第46.V2版ITTF 手册(参见图一)的第二部分是乒乓球比赛规则。笔者发现,规则似乎并未对擦边球作正式定义,其中与擦边球相关的条款分散在四处,原文列在下面。
图一 ITTF 手册第46.V2版
2 THE LAWS OF TABLE TENNIS
THE TABLE(比赛台面)
2.1.1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table, knownas the playing surface, shall be rectangular, 2.74m long and 1.525m wide, andshall lie in a horizontal plane 76cm above the floor.
2.1.2 The playing surface shall not includethe vertical sides ofthe tabletop.(侧面)
2.6.3 Asthe ball is falling the server shall strike it so that it touches first his orher court and then touches directly the receiver's court; in doubles, the ballshall touch successively the right half court of server and receiver.(发球时的合法击球)
2.7 THE RETURN (还击球时的合法击球)
2.7.1 The ball, having been served orreturned, shall be struck so that it touches the opponent's court, either directly or after touching the netassembly.
3.3.2.4 Theassistant umpire shall: (助理裁判员的职责)
3.3.2.4.1 decidewhether or not the ball in play 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 at theside of the table nearest him or her;
本条款的一段表述似乎最接近擦边球定义,整句话翻译如下:助理裁判应该确定比赛中的球是否触及比赛台面离自己最近的球台一侧的边缘。其中“触及比赛台面的边缘”(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这九个字被理解为判断擦边球是否合法的依据。
规则的这种行文安排有点奇怪,规则2.5 定义一节(2.5 DEFINITIONS)中定义了14个重要术语,却没定义擦边球,而是在助理裁判职责一节(3.3.2.4 The assistant umpire shall:)的文字叙述中“疑似”间接“定义”了擦边球。更令人不解的是,该手册厚厚200多页近十万字,竟然提都没有提到擦边球(edgeball)这个词。或许这也反映了规则制定者的困难选择?
根据以上规则,1.525米*2.74米的矩形球台上表面是比赛台面,球台面板的侧面不属于比赛台面。发球或还击时球触及比赛台面为合法,擦边球触及比赛台面的边缘为合法。
根据规则,可以得到推论如下:球台面板的上表面和侧面都是无厚度的几何平面,其交线为无宽度的几何线(可称为球台棱线),二者的转角为绝对直角(不支持圆角模型)。规则与裁决均不涉及擦双边球的存在、分类和比例(1%到99%),只需要区分(100%的)合法擦边球与(100%的)界外(非擦边)球。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凡是来球砸在棱线上的都叫擦边球,它们一般都有异常的反弹表现。理论上可认为近似属于三维偏心非完全弹性碰撞。
我们先来看看“触及比赛台面的边缘”(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这九个字,所用动词是接触(touch),当然是指球与球台的实际接触。那么,球体投影肯定不算是接触,球壳/球台的接触范围也肯定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几何点(几何点没面积,自然谈不上接触),而是实际接触时二者变形后的接触“面”(即作用力面)。这个面分布在三维立体空间,面积很小,形状复杂、多变且转瞬即逝。通俗地说,这个作用力面可以想象为球打在球台上留下的印痕~~~~球印。球印当然是球触及球台的结果,擦边球顺理成章地可通俗看成球印压在棱线上的来球。
假设以台外上方(2区)来球擦边为例。如果该球100%完全打在球台侧面,其作用力面形状假设是一个椭圆(或圆或环),则该椭圆应该100%位于侧面,这就是一个标准的界外球而不是擦边球(参见图二,左球)。如果该椭圆不断向上移动,表明来球的作用力面越来越接近触及比赛台面的边缘,越来越接近擦边。一旦该椭圆最上部触及球台棱线(或球台侧面椭圆上部出现缺损),说明来球已经触及比赛台面边缘,这就是一个合法擦边球(参见图二,右球)。
图二球印触及棱线示意图(右球触及,左球未触及)
图三中放大的擦双边球球印显然已经触及棱线,也可以说球台棱线肯定会把球印划分为A、B两部分。其中A接触上台面,B接触侧面。从理论上看,同一方向来球擦边的不同厚薄其实就对应着A、B双方比例的变化,同一落台点同一比例不同来球角度的变化其实就对应着A、B各自作用力大小(压强)的变化。
图三擦双边球球印示意图(虚线为球台棱线)
规则推定,只有球印100%落在球台侧面(即A=0, B=100%)才算是界外球;只要球印有1%(甚至更少比如万分之一、亿分之一)在棱线之上(即A>0,B < 100%,)就算是有效擦边球,因为此时,来球已经触及比赛台面的边缘(棱线就是比赛台面的边缘)。
本来,将100%作为界外球和合法擦边球的分界线也未尝不可,毕竟只要对双方一视同仁,规则也算是公平的。
如此规定当然是为了减少争议、方便裁决、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但事实真能如愿吗?
现实问题是乒乓球比赛执行这种规则和方法,带来的问题是争议多、裁决难、服众难。
现行擦边球规则与裁决标准的不足之处在于:
1 科学性有所欠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相交,其交线同时属于两个平面,球台棱线是它们不偏不倚的唯一分界线。所以,将擦边球合法与否的界线划在各占50%处是乒乓球球台客观条件的必然产物。100%划界明显有失偏颇,50%划界严密精准,无懈可击。
2 合理性明显不足。打球实践中,来球擦在上边有效,擦在侧边无效是正常思维的自然结果。而现在,99%不如1%的奇怪现象出现,表明了将分界线划在100%处是显失公平的。
3 这种科学性、合理性有明显瑕疵的规定与人们朴素的直觉感官判断之间极易产生冲突,这就是球场争议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明明看到直射来球是打在球台侧面上反弹回去,裁决结果却是有效擦边球?其直接后果就是规则和裁判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质疑,并带来对其信任度的降低。
4 裁决争议时的判断决策标准不明确。人们看到,一旦争议发生,裁判员中止比赛,反复观看视频商讨裁决,费时费力还不讨好。这一切皆源于裁决标准的不明确。触及边缘,谁看见了?有证据吗?证据可靠吗?
不少球友相信侧擦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是一条标准,其实是十分牵强的。因为乒乓球与球台的碰撞近似属于质量差距悬殊的小球与光滑平面之间的非完全弹性偏心碰撞,恢复系数e=23/30=0.77,数值显著小于1,反射角显著小于入射角。加上重力影响的叠加效应,其反弹线远远偏离等角反弹线。侧擦反射角小于入射角倒可能是一条较合适的参考标准,但小多少没有具体数据,那是可变的。再者,来球的旋转也能使反射线方向角度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种“球砸在上边向上弹,砸在侧边向下弹”的朴素、直观判定标准要简明、合理、靠谱得多。
5 裁决结果难以服众。不少大型比赛重点场次关键时的擦边争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是最好的注脚。缺乏铁证,国际级裁判的权威也堵不住众人的嘴,最高级别的大赛也不例外。
事实上,规则中回避擦双边球的做法并没有使争议减少,也没有使裁决更便利,比赛的连续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回避擦双边球的做法才导致争议更多、裁决更困难。使得原本可以较方便的水平面判定变成了对侧面反射角、入射角谁大谁小的争论。
6 这种规定还会使下方(3区)直射来球是否合法擦边面临一个同样复杂难解的角度判断问题,带来更多的争议。
从历史看,乒乓球由网球演变而成TABLE TENNIS。乒乓球这种擦边球“触边即有效”的规定有可能是直接套用网球规则中关于压线球“触边即界内”的相似规定而来。
从兄弟球种比赛规则可以明显看到,将界外球规定为必须100%位于界外确实比判定球体是否50%以上位于界外要更容易、更方便(参见图四)。
图四 足球规则规定球体100%越过门线虚拟平面才算进球。
但这并不等于乒乓球规则这样规定必然能使裁决更容易、更方便。实际情况是是恰恰相反。
其实,乒乓球规则并不能完全照搬兄弟球类规则中的成功经验。其中关键原因在于乒乓球的擦边球与网球、排球、足球中的界外球面临的现实碰撞条件均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球台”,后者是“球场”:后者场地分界线都是在一个平面内,而乒乓球的界内外却分别在两个甚至三个平面上,呈三维立体的分布状态。
网球、排球打在界线内外其反弹状态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乒乓球打在界线内外(上表面或侧面)其反弹状态却天差地别,完全不同。再者,对同一个落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网球来球的落地效果都是一样的,而乒乓球擦边落台则大不一样,存在着擦单边(擦上边、擦侧边)、擦双边的区别。也可以近似认为网球、排球、足球落在场地界线上基本都属于二维偏心碰撞,而乒乓球擦边球却完全属于三维偏心碰撞。
有可能,正是这种忽视具体客观条件不同,回避乒乓球擦双边球的真实存在,回避必要的理论探讨与分析,在规则中原封不动的生搬硬套,导致了乒乓球擦边球定义困难,裁决困难且裁决结果难以服众的根本原因。后者的规则与技术,虽然可以借鉴、学习,但还必须经过改造、创新才能更符合乒乓球项目的特定要求。
2017年底,国际乒联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丹顿先生表示:“我们将在2018年测试擦边球回放系统(edge ball review),并计划在2019年在所有主要赛事上实施。”“我们甚至认为球员可以在比赛中挑战任何决定,包括对手发球的合法性。”,“技术很快就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都希望如此,但实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同时,还有更大量的无法应用edge ball review的比赛和场合又怎么办呢?
人们要问,现行擦边球规则是否还有改善的必要与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实呼唤更科学、更合理、更少争议、能迅速公正裁决,保证比赛顺畅进行的乒乓球擦边球规则与裁决标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讨论!祝各位球友新春快乐!
乒乓网 十年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