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是指对未来某种时刻或者某些事物的一种憧憬、向往,既然是“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那就涉及到了幻想或想象。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期待其实也是一种幻想,想象未来你可能会遇到的、体验到的经历,想象未来你可能会见到的一些事件发展结果。
一般来说,人们更愿意去幻想美好的事物发生,但这种幻想很多时候会超出对实际的预判,只单纯地变成了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旦幻想出了格,那就失去了意义。幻想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未来,其实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很多妈妈对孩子就心存幻想,她们的期待总是高过孩子能达到的水平。但奇怪的是,明明是妈妈自己想象出来的高度,一旦孩子无法实现,妈妈反倒去抱怨孩子,认为他不够努力,认为他不够“听话”。
可实际上,孩子做什么了呢?他不过就是尽己所能地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之内有所表现而已,但妈妈却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所以说到底,那些总是对着孩子抱怨“你太让我失望了”的妈妈,不过就是幻想过了头,期待太高,忽略了现实,出现了心理落差。
有的妈妈总是把问题归结于他人,认为孩子不应该让她失望,“孩子难道不应该为了妈妈的希望而努力吗?我可是一心希望他好啊!他怎么就不能理解我这份苦心呢?”但其实这样的想法相当于是一种“绑架”。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规律,他更需要着眼于当下的引导,而不只是那些不知所谓的遥远的“期待”。否则就相当于你给孩子画了一张大饼,他其实也是开心的,他听你说“只要你努力,就能实现”这样的话,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估计,这显然并不利于他对未来的努力(因为他可能并不理解什么是努力),而且当他发现自己“努力”了也并没有吃到那张饼的时候,他的失望情绪才是最不好缓解的。
所以,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降低期待,专注眼下,不抱以过多的希望,只予以合理的目标,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做好眼前每一件事,未来就会因前期种下的“好因”而得到“好果”。具体来说,不妨这样做:
第一,了解孩子真实的能力水平。
你对孩子所有的期待都应该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个事实依据就是孩子真实的能力水平,在真实水平基础上的期待才有效,否则就是在空想。
不论是刚入小学的孩子,还是已经上了几年级的孩子,你都应该做那个对他的学习知根知底的人,不仅要知道他的优势和劣势,还要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同时也要了解当下学生的平均水平,这能帮助你掌握孩子当下的学习进度。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目标。
不过分期待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期待,我们做事还是要有目标的,有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孩子做事更是如此,有个目标在前面引领,他多少都会有想要努力的意识。
这个目标其实就是期待,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一个他只要认真努力并愿意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就拿作业来说,可以根据他之前的表现去制定合理的目标。比如,孩子之前写作业的时候因为贪玩而拖拉,那就给他限定一个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时间完成作业,他如果完成得好,那就及时肯定、表扬他,这会让他意识到“认真专注”才是应有的正确表现。
第三,正视失望的情绪以及引发失望的原因。
所有的期待,无论大小,都有无法达成的可能,也就都有失望的可能,哪怕是你把这个期待降到了平均水平甚至更低,都可能因为难以实现而失望。
尤其是对于一些本来就很低的期待,最终却还要落个失望,有的人就很不能理解,放在孩子的作业问题上就变成了,“他就是不行,就是笨,就是不努力,就是粗心,就是不专心……太让人失望了”。
这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对孩子抱有一厢情愿的期待,而忍受不了孩子表现带来的落差。所以既然是自己引发的坏情绪,就要自己去慢慢消化,而不是把情绪的来源归结于孩子身上。
而且,你与其在那里抱怨,还不如和孩子一起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对你自己情绪的“复健”,也会让孩子放松下来。为什么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