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知天命,如何理解知天命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8 19:20:51

人生,是一个不断醒悟与成熟的过程。

有些感悟,唯有经历过了才会明白;有些道理,没有一定阅历难以理解。

正如古人所说:“五十而知天命。”

人到五十,历经世事沉浮,尝遍人情冷暖,也慢慢知晓了人生的真义。

1

知聚散终有时

公元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与杭州知府杨元素性情相合,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可好景不长,两月之后,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府,好不容易遇见的知己,不日就要天各一方。

饯行宴上,苏轼百感交集,写下了著名的《南乡子》:“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宦海茫茫,苏轼后来辗转过许多地方,遇见过许多人,也经历了越来越多的离别。

只是不再如曾经那般缠绵感伤,而是看淡了离别。

公元1091年,苏轼又一次到杭州赴任,送别途经杭州的旧友钱穆父。

临行前,钱穆父久久不愿离去,旷达的苏轼安抚好友说: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你我都是旅人,不必太过感伤。

年少时,或许你我都曾为一场离别,肝肠寸断。

但经历得多了,就会慢慢习惯身边的人,来去如烟。

这不是变得无情,而是明白人生天地间,聚散终有时。

不会因为你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任何人的人生轨迹。

与其离别时依依不舍,不如在相聚时好好珍惜,缘去后衷心祝福。

人生苦短,看淡聚散,何尝不是一种深情。

2

知得失天注定

诗人刘禹锡天资聪颖,22岁便中了进士,后在朝廷的选拔考试中又连中两科,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

当太子成为唐顺宗后,他很快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还参与到“永贞革新”之中。

就在刘禹锡与朋友们大刀阔斧改革之际,唐顺宗一病不起,新上任的皇帝唐宪宗,强烈反对改革。

很快,参与革新的人员遭到了重创,刘禹锡则被贬连州刺史,后又贬朗州司马。

次年,唐宪宗甚至下诏:刘禹锡等人即使遇见朝廷大赦,也不在考虑之列。

这次打击,使刘禹锡再未接近权力的中心,而是离长安城越来越远。

没有了权势与地位,又身处远疆边苦之地,许多人受不了命运的巨大落差。

但刘禹锡却未困于人生的得失,而是一边研习医术,一边撰写诗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6岁时,他被召回长安,但此时的他,已越发淡泊名利,纵使居于闲职,也自得其乐。

虽未在仕途上光宗耀祖,但在诗作上建树颇丰,被誉为“诗豪”。

古人云: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就如四季有荣枯,人生亦是如此,要经历兴衰的轮回。

在高处时不必得意,在低处时不必消沉。

天地之间,人类终归渺小,有些事情并非努力就有结果,有些结果也并非如你所愿。

正所谓得失天注定,努力过就无悔,看开后也就无所谓得失。

3

知人间无圆满

在《求阙斋记》里,曾国藩如此写道:“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

天地之间,阴阳交替,本就没有圆满的事物。

花开到最艳时便开始凋谢,果子熟到最甜时便濒临腐烂。

人生也是如此,一旦抵达巅峰就会逐渐回落。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常以忌满的心态,过守缺的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

完美的东西往往不长久,将满未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怎么理解知天命,如何理解知天命(1)

4

知万事笑谈中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但他有能力有胆识,又懂得抓住机会,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煞费苦心地培养太子朱标,只可惜朱标三十多岁时,便因病去世。

朱元璋在悲痛中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希望他能继承皇位。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登基后没多久,燕王朱棣便发难夺了皇位,成为了永乐大帝。

永乐帝期盼后世儿孙能守住他打下的江山。

哪知儿子朱高炽身体孱弱,登基一年就去世了。

皇太孙朱瞻基,虽是很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无奈其子朱祁镇登基后,在土木堡一战中,就败光了前四代皇帝创下的基业。

无论朱元璋当年多么威武霸气,其千秋万代的梦想,在岁月的大手面前,终是一场空。

杨慎在《临江仙》中写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匆匆,须臾百年,无论是英雄还是布衣,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会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所以,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事情,都无需太过执着。

在宏大的世界面前,生命不过是生老病死,人生不过是新旧更迭。

一个人的成败、得失、荣辱,实在不值得一提再提。

五十岁后,万事付诸一笑。

不念过往,不忧未来,活在当下,便是余生最佳的活法。

怎么理解知天命,如何理解知天命(2)

来源:儒风大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