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语言学者徐默凡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近来,不少简单粗暴型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一点点小成果就是“yyds(永远滴神)”,一点点小激动就是“awsl(啊我死了)”,一遇到困难就是“大无语”,稍有点起色又“*疯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说一句“绝绝子”总没错……至于“笑死”“美爆”“丑哭”之类更是天天见面,不绝于耳。
其实,这一类流行语并不是新兴的语言现象,在历年网络流行语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我太难了”“奥利给”“洪荒之力”等等,只不过以前是暗潮涌动,今天变成汹涌澎湃了。
这样的流行语背后有什么共性?它们为什么会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语言潮流?它们会怎样影响汉语表达?
语不惊人死不休泛滥开来,它已没有太多表达价值
上述流行语的语义共性都是极度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靠极致性表达实现大众广泛传播的效应。其实,日常语言中的高程度表达也很常见,汉语中的相关词语就有“很”“非常”“特别”“极其”“厉害”等,但是网络语言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极致表达大量涌现,带有浓烈的夸张色彩;二是随意使用最高级,导致语义贬值严重。
在人类社会中,“死亡”是人人惧怕的事情,死亡禁忌使人不愿意轻易提起和“死”有关的事情。因此,在日常语言中一旦要用“死”“要命”来形容,就一定是很少发生的极端事件,而且往往带有负面色彩,比如“累死”“忙死”“穷得要命”“疼得要命”等等。但在网络流行语里,“生死”不再“攸关”,人们动辄“寻死觅活”,可以“哭死”“笑死”,可以“美死”“丑死”,“awsl(啊我死了)”更是可以挂在嘴边,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死去活来”多少次。
在物理世界中,“爆炸”伴随着声、光、能量的瞬间爆发,极具感官冲击力。因此,“爆”“裂”“炸”“毁”等语素也发展出大量夸张用法,成为网络极致表达的宠儿。“这个研究让全世界都炸了”“震惊!这样的言论毁三观”,耸人听闻的公众号标题随处可见。“我裂开了”“原地爆炸”“演技炸裂”“口碑爆棚”等也是挂在嘴边,谈笑间一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在神话世界里,神仙代表了尘世无法企及的无上神通,但在网络语言中也被网民们拖下凡尘,用来表达极致的程度。学校里有“学霸”“学神”,演艺圈有“男神”“女神”“小仙女”,报道里有“神展开”,新闻里有“神转折”……当然,神通不灭,他们都是“yyds(永远滴神)”。
这些极致表达和传统的程度副词相比,因为其生动形象的隐喻属性,无疑具有更大的新鲜感和更大的冲击力,但是也带来了语词世界的“通货膨胀”。经济领域里,不断发行大额货币会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越来越不值钱。语言世界中,极致表达大量涌现,不区分实际情况到处滥用,就会导致“语义贬值”——语词失去自己的确定内涵,甚至变成一个纯语气成分。
我们来考察一下yyds(永远滴神)的演变过程。yyds最早出现在电竞圈,被游戏主播用来赞扬电竞选手出神入化的游戏操作。后来扩展到饭圈,被粉丝用来称赞爱豆(偶像)的杰出表现。在出圈以后,yyds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用来赞美人物,也可以用来赞美国家、机构、组织,进而扩展到事件、事理、事物等,一切皆可成神。与应用域不断扩大对应的就是“封神”的门槛不断降低,只要略有优点,都可以yyds,比如“初三14班yyds!”“盐水棒冰yyds!”“《黑猫警长》yyds!”……到了这一步,yyds已经变成了一个口水词,主要用于宣泄情绪,没有太多的表达价值了。
极致表达是增强网络情感交流的重要补偿手段
网络交际中的极致表达形成势不可挡的流行趋势,主要根源在于语言使用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
网络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范围。网络社交成熟之前,我们的口语交际对象只是数量有限的亲朋好友,书面语交流主要是对纸质媒体上规范表达的单向接收,特定语言单位的使用频率、传播速度都十分有限。一个语言表达要想成为社会流行语,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媒体发酵,然后才能脱颖而出。但是通过大浪淘沙,传统时代留下的流行语往往文质兼美,会流传久远甚至进入词典,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到了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成百上千的社交好友,每个人都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上“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一个新鲜的用法通过几何级数的病毒式“传染”,在短短一两天内就可以风靡全国。按照语用规律,一个语言形式使用频率越高,适用的场域就会越广,但是语义泛化、语义贬值也就会越严重,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无数的极致表达“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能“各领风*三五天”了。由于变换快速,升级换代频繁,就给我们留下了极致表达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印象。
网络交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特点——交际双方不在同一空间,不能交流现场信息。这就导致表情、手势、体态、语调等语言外因素不能被觉知,而这些因素主要是用来进行情感交流的。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表情达意”,网络交际能“达意”,但“表情”有很大的欠缺。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网络语言发展出了很多特有的传递情感的手段,比如五花八门的表情包,比如“哈哈”“呵呵”“呜呜”等拟声词语的活用。只要细加体察,我们就会发现极致表达也是增强网络情感交流的重要补偿手段。极致性词语除了具有程度义以外,更多是在表达情绪,“神”“哭”“死”“疯”“爆”这些语素都富有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说一个人是“女神”不仅是夸她能力出众,更多是在表达敬仰的情感;说自己“笑死”,主要不是说事情好笑,而是在渲染自己的强烈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不能借助现场因素有效表达,所以只能通过夸张的语义来曲折传递了。
失去表达丰富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
极致词语的泛滥使用,固然是网络传播的特点应运而生的,但显然会对我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不管什么情况都是最高程度,也就失去程度表达的价值。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件是纷纭复杂的,人物是性格迥异的,事物是千姿百态的,如果都用一句“奥利给”或者“yyds”来一以蔽之,在失去表达丰富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这就像通货膨胀到最后,任何小面值的货币都会变成废纸退出流通,而大面值的货币也不再具有客观衡量商品价值的功能,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其次,大量极致词语不仅语义泛化缺少明确的语义特征,而且在语形上也往往“粗制滥造”,没有语言美感和语言智慧。yyds、awsl只是拼音缩写,“夺笋”“碉堡”是没有营养的谐音梗,“笑死了”“美哭了”“*疯了”“我太难了”更是简单的口水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番热闹之后,留下的可能只是满地垃圾。
更值得警惕的是,滥用极致词语会对我们的思维活动产生深远影响。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会对思维过程产生极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不易察觉,却是潜移默化的,不经意间就会塑造一代人的思维品质。
滥用极致词语会诱导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对象、思考问题依靠的语言,语言简单粗暴,思维也就简单粗暴,如果下意识之间跃出脑海的都是极致性词语,就会使我们不再去辨析对象之间的精细差别,不再去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把简单的表达模式强加给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了语言的奴隶。我们不再精益求精,不去追求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各种境界,因为“yyds”已经包揽一切。
滥用极致词语还会导致思维活动的情绪化倾向。重要的似乎不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主观情绪的宣泄,长此以往难免使人的情绪表达重于事实表达,甚至忽视事实,把本能的情绪反应凌驾于缜密的理性思维之上。
咬文嚼字,咬嚼的是生活的滋味,咬嚼的是思维的品质。让我们在流行语脱口而出之前,停下来慢慢想一想,是否还有更贴切、更精致的表达?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