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卖米》。这篇文章出自北大才女张培祥之手,属于纪实性文学,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这篇文章,我们除了赞叹创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外,也特别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这部作品能震撼读者的心,关键在于它的“真”。它真实地再现了写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那个青涩懵懂的年纪。这种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记得张爱玲曾经也举过同样的例子。她说,在她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其他所有同学的文章都是“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但张爱玲没有这样写,她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自己望着天空,看着月亮,想到已经去世的奶奶,通过景物的描写,写了自己对奶奶的思念。结果她的这篇文章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卖米》这篇文章,正是由于整个作品素材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所以当读作品时,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虽然我们没有去卖米,但是似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特别是像我这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总能从作品中产生思想的共鸣。
那时候,家里的饮用水要肩挑。我特别小的时候,是母亲挑的。母亲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就会去挑水,然后就会下地干活。自己略微长大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不去学校的时候,我就会去挑水。来去至少四十分钟,而且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特别是冬天,泉水旁边就会结冰,特别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那时候,家里苹果树也特别多。有关果树修剪、施肥等的事,由于经常在学校,一般不干,但家里人经常会凑到星期天给果树喷农药。因为这项工作一般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起初,是父亲背着喷雾器操作的。后来,我背起了喷雾器。给果树喷洒农药,要选择一个晴天。但太热又不好,所以早晨要早起,大概到上午11点左右就要结束。喷洒完农药,往往会晕头转向,不思饮食。每年给果树喷洒农药,如果防治到位,四次就够了,但如果防治不到位,可能次数更多。
所以,像我一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可能普遍会过早的尝到生活的艰辛,也会更早的感受到父母亲,为了那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的不容易。这些,也许都变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也是我们从《卖米》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悟到的。虽然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由于外界因素不同,由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使得我们实现的人生价值千差万别,有高有低,不尽相同。但我们都曾经努力过,拼搏过。因此,我们青春无悔。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青春已逝,但我们有那股拼劲和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毅力,这又让我们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