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近日,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实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正式公布。《规范(试行)》新增“禁止行为”一章,为院士明确了行为“红线”。“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等条目引发网友热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广大群众对其寄予厚望。必须看到,院士是学术权威,也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广大院士应当珍惜这份荣誉、严于律己,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更好为自己的发声负责。
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随着学术分工的不断细化,学科向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院士作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对学科发展深谋远虑,对专业领域了若指掌。但这不意味着院士就是无事不知的“百科全书”。《规范(试行)》对院士发表意见作出明确规定,就是希望院士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专业特长,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更好引领各自专业发展、人才成长,而不应把过多时间投入到非专业领域。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对于院士而言,对于各领域事物保持自己的看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未经仔细审视的非专业言论,一旦公开发布,很可能造成不良学术影响、耽误研究进程,甚至混淆视听、误人子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流传到社会上,有可能引发负面舆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此外,不当发声也会损害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损害院士群体的良好声誉与社会公信力。对相关行为明令禁止,是对院士群体的关心爱护,也有助于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极具现实针对性。
《规范(试行)》在“总则”中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职责使命,并增加了“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等要求。这对广大院士提出更高期许。院士不仅要在专业领域上高人一筹,也要在科学精神上行为世范。坚持实事求是,对非专业领域保持一份谦虚与敬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是追求真理的表现。相关规定并非要求院士“缄口不言”,而是要明确有所言有所不言的界限。广大院士应当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以深厚的专业造诣、专业的学术见解带动后学、引领青年。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响当当的荣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社会各界之所以关心院士不当发声问题,其中包含了对打着院士旗号参与商业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的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院士更应将头顶光环作为肩头责任,将所获荣誉作为新的起点,保持科学家本色,恪守科学家本分,把科研工作融入国家发展、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不负国家的嘱托与人民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