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历史的烟云与个人的情感交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是这样一首充满激情与希望的诗篇,它不仅记录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平息后的一段历史瞬间,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的回响,感受那穿越时空的喜悦与期盼。
诗作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开篇之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篇即点明了诗的主题——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这里的“忽传”二字,既表现了消息的突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初闻涕泪满衣裳”,听闻这一喜讯,诗人竟然激动得泪流满面,打湿了衣裳。这里的“涕泪满衣裳”并非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喜悦到了极点。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诗歌充满了感染力。
家人之喜
“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转过头去,看到妻子脸上的愁容已经消失无踪。这里通过描绘妻子的表情变化,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同时,也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和平带来的无尽欢乐。
“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随手卷起诗书,喜悦之情难以自抑,几乎要发狂了。这里的“喜欲狂”三个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狂喜。
归乡之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在明媚的阳光下,诗人放声歌唱,开怀畅饮。这里的“放歌”和“纵酒”都是表达喜悦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洒脱。
“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以青春为伴,踏上了归乡之路。这里的“青春”既指年华正值,也指心情的愉悦和轻松。诗人以归乡为乐,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描绘了归乡的路线,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最终抵达洛阳。这里的“即从”和“便下”都表现了诗人归乡的急迫和喜悦。同时,也展现了唐朝时期中国地理的广阔和交通的便利。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动荡,历时八年之久,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杜甫作为亲历者,其诗歌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国家命运转折的欢庆,体现了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后代评价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道:“此诗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评价道:“一气流注,语若贯珠,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者也。”这些评价都充分说明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练习题
选择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中的“忽传”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愤怒 C. 惊喜 D. 无奈
答案:C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析:“忽传”二字在诗中表示消息的突然传来,这种突然性使得诗人感到惊喜。因为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来说,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解析题
请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诗人归乡的路线,展现了唐朝时期中国地理的广阔和交通的便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归乡的急迫和喜悦之情。诗人以“即从”和“便下”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归乡途中的情景,使得诗歌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杜甫诗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动荡时代人民共同心声的写照。在诗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听到捷报后的狂喜,看到他与家人共庆胜利的情景,以及他归心似箭、急欲返乡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情感的真挚和强烈,更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生动。杜甫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的喜悦和激动。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够感受到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杜甫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更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以这首诗为引,继续探索杜甫的诗歌世界,感受他笔下的历史与人生,品味他诗歌中的情感与智慧。同时,也让我们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付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