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要用王勃的这首名句来形容爱热闹的苏轼,那就应该改成“海内存知己,比邻和天涯”。苏轼太爱交友了。他天性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路“江湖人士”。不问出身,不分贵贱,在他眼里,谁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据史料记载,苏轼被贬到海南岛上,因为岛上汉人稀少,他颇感寂寞,于是到处找人聊天。甚至连种地的老农都被他抓住,要人家和他聊天。对苏轼而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点也不夸张。
对苏轼而言,吃不饱没关系,没房子没关系,被贬官了也没关系,只要有朋友来探访他,他就很满足,很开心,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在苏轼的词集里,你会发现大量的“赠某某”“怀某某”“别某某”“寄某某”。在苏轼的心中,有情是他坎坷人生最好的慰藉。事实上,苏轼身边也确实有很多重情重义的朋友。靠着诗词和才气,苏轼交友遍天下,想念哪个朋友了就写首词。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苏轼(宋)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公元1073年11月,苏轼以杭州通判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一带赈灾。第二年正月的时候,他经过江苏丹阳。某日,他一个人倒在馆驿,突然觉得无聊,于是起身出去闲逛,不知不觉走到了馆驿附近的一个小园中。时值正月,没有什么春意,但一树梅花却在悄然开放,地上还落了很多的梅花花瓣。
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禁想起了想起了身在杭州的陈襄,想起了陈襄前几日寄给他的诗句,想起了诗句中提到的“落花”,于是有感而发,写了此词。其中,“述古”是陈襄的字。陈襄当时也在杭州任职,与苏轼即是同事也是诗友。两人在杭州经常作诗唱和,矫情颇深。苏轼在杭州时所写诗词中经常提到的“太守”就是指陈襄。苏轼的朋友真是遍天下都有啊!
该词上阕是由眼前景想到故人,想到与故人一起游赏时的美好情景。开篇两句“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是说:想当初我与你一起相伴,在江村游赏。当时也是梅花飘落,梅花飘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美丽极了。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心情愉悦,真是令人心醉销魂。这两句抓住住一个片段,追忆了与友人相伴游赏时的美好场景。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又从回忆转回现实:此时此地,曾经与我同游的你不在眼前,每当游春赏玩的曲子响起时,我就会想到你,我的朋友。我也欲发想念我们在杭州时一起游赏的望湖楼,孤山寺和涌金门。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说“睹物思人”,此时作者时由眼前景想到朋友,又想到曾经与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都满含深情。对一个同事和诗友,苏轼都能如此珍惜和情深,那对其他挚友了,其诚挚与深情就可想而知了。苏轼之所以能“交友遍天下”,我想重情重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下阙“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在全词中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寻常行处”承接上文中“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三处,“题诗千首”启下文。这句诗句的意思是说:我与你经常去游赏的这几个地方,我们曾经提了很多诗词,互相唱和。有的诗词被人赞赏,绣在了罗衫上,有的估计都落满了灰尘,无人知晓。此一句是在更进一步的回忆与友人一同游赏时的乐趣,寥寥数语就把当时的欢乐场景描绘了出来。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又从回忆转回了现实。意思是说:自我离开杭州以后,有人常常想念着我,你知道是谁吗?是西湖的月亮,钱塘江岸边的柳树和杭州的山川云雾。在这里,作者不直说友人想念他,而是拐了个弯,说杭州的景物在想念着他,真是有趣之极。陈襄是杭州的知州,是一州的长官。杭州的风物都在呼唤他赶快回去,那么陈襄肯定也是在急切地盼望着他回去。看到这里,笔者真心觉得东坡先生真是自恋的可以!当然也是有趣的紧!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交友满天下”应该不是假话!
佛曰:种善因得善果,苏轼对待朋友时不分身份贵贱,不论官位高低,不讲富贵贫贱,全都真心以代,赤诚相对,把每一个朋友都当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去好好珍惜。所以苏轼一生尽管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是每次当他身处困境时,都会有朋友对他不离不弃,关心他鼓励他。我想苏轼交友遍天下,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光,而是他永远怀着一个炙热的赤子心肠。于是,这些思念朋友的词作和苏轼一样流传千古。这首词就是他与朋友相交相知的一个缩影。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