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扰,诗书静心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一天,诗人访友人李凝,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周围亦无人家居住。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颌联写李凝居所月下环境之幽静: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个老僧(或许指作者)轻叩门扉,惊动了池塘边树上的宿鸟。静中有声,声中寓静,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此联应为诗人臆想的情形,而非当时实见。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走过小桥,这边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尾联言情:我只是暂时离开此地,不久还会回来,对于隐居的约定,我一定不会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颌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据《鉴诫录》记载,说诗人成诗时,对于用“推”字还是“敲”字难以决定,骑驴走在长安的官道上,用手做“推”和“敲”的姿势而忘神,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明情况后并未生气,反而立马思索良久,说:“敲”于夜静中有声,又显得访人(僧)有礼貌,用“敲”更佳。贾岛于是定诗为“僧敲月下门”。“推敲”典故由此而来。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因生活困顿,十五岁(793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经韩愈劝说,三十四岁(812年)还俗,屡举进士不第。诗风奇僻清新,对后世影响颇大,苏轼把他和孟郊称为“郊寒岛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