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一脸惘然,甚至“心游万仞”,而有的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更有甚者则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由于课堂效率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大搞“题海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上述状况,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恰当,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这是需要改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学论教”,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目标,备好每一节课。例如,在教案设计上可以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注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这样做,由于重视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 ,且对下一步制定出更加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十分有利。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
新课改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以学论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因此,在课堂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把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向以探究、理解为特点的“过程学习”。有了这样的教学观,面对课堂上学生不会读、不会答、不肯举手等现象,教师就不会“拐弯”、“后退”、“加速”……,而是坦然视之,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启发、帮助和鼓励;就不会单纯追求课堂的“完美”,而是善待课堂上不时出现的一次次“小插曲”、一个个“小碰撞”,并通过“师者”的智慧让学生在这些珍贵的“小插曲”、“小碰撞”中获得真知,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比教师在一堂课中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
三、课堂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改革这种现状,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积极尝试实践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和谐发展,并不断地在发展中产生自信,在自信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激发更大的发展潜能和激情。经过近几年的新课改实践,很多教师已经就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作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实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课堂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创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探究理解为主的主动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习转变成基础学习、发展型学习、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扮演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的角色,仅仅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好课。应该凸现问题意识,把学生是否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独特、深刻的问题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此,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地学,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会出现课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去想,疑难让学生去议,错误让学生分析等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主”的,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愉快而又兴奋的,这样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