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纸本 摹本墨迹, 纸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草书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 瞻近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瞻近帖》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纸本,纵二五厘米。八行,残存三十四字。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释文:瞻近无缘省告(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然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求)〔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法书要录》卷十《右军*》著录《瞻近帖》全文,帖中第一行、第三行两个“苦”字,录文皆作“告”。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见下),原迹久侠,可见於宋拓馆本《十 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
经研究,确定为是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这件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 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二帖的唐人临写本,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 已残损,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风神。
此帖刻入《十七帖》,亦如墨迹本作“苦”字。现存《瞻近帖》墨迹有二,一是敦煌石室本,一是赵孟頫临本。两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笔势亦相去甚远。据《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瞻近帖》有两本,估计亦不会相同。明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著录此帖,并称书于硬黄纸上。录有元欧阳玄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长跋。现存两本,难以断定其中孰近母本。不过,参考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墨迹的风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似贴近母本。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袁生帖》赏析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袁生帖》为唐摹本,硬黄纸。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著录九十七字。此摹本草书三行二十五字,是著录全文的四分之一(详见本志《书迹目录》)。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书谱》著录。
释文:(産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已已。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秋月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秋月帖》王羲之书。榻本。6行,50字,草书。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都下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