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情感与关系中,心理学和华夏文化的交融碰撞,总能为我们揭示出许多深刻且富有启示的真相。其中,亲子间的沟通与相处,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作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开始作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就如同成人们需要用心学习如何去关心自己的男/女朋友,如何投入地经营一场恋爱一样,与子女间的沟通交流,或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样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领悟、引导与学习的艺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未曾拥有被引导与学习如何与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的机会。个人认为,这跟我们华夏优良传统文化的断承,与近、现代部分人的盲目崇洋,及媒体一面倒鼓吹西方先进科学与科技有关。
当然,千禧年以后大量所谓各路西方思想、知识的所谓大师涌进大众视野与生活,对人们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影响是这种盲目崇洋的至关重要一环。尤其是那些宣扬早已被西方心理学界否定与放弃研究的所谓“原生家庭”、“家庭序列位”等信息,更是为新一代年轻人对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找到了所谓“合理”、“科学”的借口,来抨击与反叛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而优良的华夏传统中的家训与家规则被误读与误解,还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加以严厉的批判与抨击,严重动摇了华夏自古以来自有的维持家族、家庭和谐,与亲子关系稳定的“家文化系统”。
其实,所谓的文化或系统,哪有十全十美的?关键只在于它是否在往更好的、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它是否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处于相对平衡与稳定。因此,全盘的否定、盲目的崇拜都是不可取的。华夏有句谚语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道。
回归我们开篇的话题,生活中,当我们尝试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法时,往往会引发父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其中的缘由,不外乎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下,当下孩子的生存环境与条件,均与父母形成稳定三观的那个年代与生存环境均不同,而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三观有所不同。
我们的父母或许是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历练,他们希望把自己的生存经验、生存策略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把自己过往人生阅历中所形成的三观传递给孩子,其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点苦难。
然而,在这过程中,父母不太懂得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本意,孩子也因思维、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没办法理解父母的用心,因此双方就产生了冲突以及误解。
更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对幼子盲目的爱让其忘记了☞自己是无法替孩子承担他们的命运这一事实。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去替他人承受或承担他人的命运的,干预他人的命运只会让彼此陷于“共生绞*”困境。
因此,把他人的命运还给他人,让他人走自己的路,承担自己的责任,承受自己的命运,这才是和谐亲子关系,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有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对一百五十七个十三岁的孩子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的孩子,当他们的同学们开始接触喝酒或出现其他不良行为时,相比起那些与父母从不争吵的孩子,他们有高出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去表达拒绝。相反,那些在亲子关系中鲜少发生争吵的孩子,在面对同伴的不良影响时,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抵抗力和辨别力。
凡事结果均有两面,正如硬币的两面,有正面必有反面,此乃华夏文化中的阴阳玄说,一阴一阳之间就是灰色地带,就是无限可能之处。因此,凡事没必要一面倒争个是非黑白与错对,华夏倡导的圆融与和谐便是一种规劝人们接纳世间无限变化的可能性的涵融哲思与海纳百川的辩证思维。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亲子之间存在争执与矛盾时,经常参与争吵的孩子在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当他们步入社会,在面对同事之间的意见分歧时,他们能够更加镇定自若地应对;在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时,也能够更加冷静沉着地化解。这种心理韧性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与父母的争吵过程中所经历的情绪冲突与磨合。
▶与此同时,从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的层面来看,当孩子与父母顶嘴、争论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根据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认识,调动自己已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构建论点、反驳对方,这无疑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另外,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正常情况都要经历三次人生叛逆期。
▌第一叛逆期是 2 - 3 岁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通过说“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此时,孩子可能会拒绝父母的指令,比如不愿意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等。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避免强硬命令,而是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沟通,例如把“必须马上睡觉”换成“宝宝如果现在睡觉,明天就能精神饱满地玩玩具啦”。
而孩子也要尝试去理解父母指令背后是对自己健康和成长的关心,不能一味通过哭闹、肢体动作来对抗,要慢慢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到了第二叛逆期,7 - 9 岁的孩子开始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他们渴望自己做决定。比如在穿衣风格、学习时间安排上有自己的想法。
这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以平等的姿态交流,比如“我们一起商量下怎么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好不好”。
孩子则不仅要尝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也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建议是出于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考虑,不能一味闹脾气,而是通过平和的交流来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第三次叛逆期是 12 - 18 岁的青春期(部分人有可能会持续到25岁),孩子的身心发生巨大变化,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念产生质疑和挑战。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观点,耐心倾听,像朋友一样给出建议而非强制要求,比如“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能和我讲讲吗”。
孩子则应在坚持自我的同时,理解父母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平和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耐心听取父母的意见,而不是激烈地反驳与抗拒,努力与父母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华夏文化里,“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一种敬爱与感恩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亲子沟通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亲子之间的争吵与冲突,并非是对“孝道”的背离,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觉醒、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身为父母,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想法与观点,尊重他们表达自我的权利。
而作为子女,我们也应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学会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让每一次的“争吵”都成为彼此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契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构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爱与理解在彼此的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