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文人墨客吟咏漳州的诗作中,当数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送李宣叔倅漳州》一诗对漳州地理、风土人情描述得最为淋漓尽致。
闽山到漳穷,地与南越错。山川郁雾毒,瘴疠春冬作。
荒茅篁竹闲,蔽亏有城郭。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
野花开无时,蛮酒持可酌。穷年不值客,谁与分杯杓。
朝廷尚贤俊,磊砢充台阁。君能喜节行,文艺又该博。
超然万里去,识者为不乐。予闻君子居,自可救民瘼。
苟能御外物,得地无美恶。似闻最南方,北客今勿药。
林麓换风气,兽蛇凋毒虫。如漳犹近州,气冷又销铄。
珍足海物味,其厚不为薄。章举马甲柱,固已轻羊酪。
蕉黄荔子丹,又胜樝梨酢。逢衣比多士,往往在丘壑。
从容与笑语,岂不慰寂寞。太守好觞咏,嘉宾应在幕。
想即有新诗,流传至京洛。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共四十二句,从描写漳州地处偏远、雾毒瘴疠频发的地理环境入手,感叹以前的漳州因人烟稀少、市井萧条如乡村,想找到能举杯共饮的访客都不容易。继而说到许多才气卓越的贤俊都在朝廷机构里任职,李宣叔却能够不远万里前往漳州任职,实在是勇气可嘉,也知道李宣叔是个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自然能够一心为民,解救百姓疾苦。接下来笔锋一转,却是勉励劝慰之语,提到如今漳州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风气,都比以前有所好转,与京城附近的州府已无多大差别,更何况漳州气候宜人,物产极为丰饶,山珍海味不可胜数,章鱼、海贝等海鲜足以令人忘却家乡的美味,何况还有香蕉、荔枝等远胜山楂、梨酢的时令水果让人大饱口福;除了丰饶的物产以外,往往还有隐居于乡野的儒士贤能,若能与他们交往,足以慰藉寂寞。更难得的是,当时的漳州主官又是一位喜好饮酒赋诗的名士,与其往来之人应不乏文人雅士,想来李宣叔到漳州不久,就会有新的诗作流传到京城汴梁。
王安石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籍贯江西临川,仕途未曾涉及闽地,更从未踏上过漳州这块土地,但诗中对漳州的地理位置及物产、风土人情描写却颇为细致详尽,尤其提到“蕉黄荔子丹”,可见当时漳州的香蕉、荔枝等水果已是名扬天下。
而令我萌生出一探究竟念头的是,这里的“李宣叔”是谁,他又到漳州担任过什么官职呢?
诗名中“倅漳州”可理解为到漳州担任副职长官。北宋时期,地方官制分为路、州、县三级,州虽设有刺史,实同虚设,实际任事的是知州,各州又设有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相当于知州副职。其时漳州置知州事1人,通判军州事1人,添差通判1员,可见李宣叔在漳州所任职务应是其中之一。王安石生平主要活跃于宋仁宗庆历至宋神宗元祐年间,与王安石有所交集的李宣叔,应与其为同时期人物。然而,我分别查阅了康熙、光绪两版《漳州府志》中的“秩官”卷,均未见州级官员有李宣叔之名,仅在“宋秩官”之“通判军州事”项下找到与此时间相偌的3位李姓官员,分别是庆历三年(1043)任职的李干、皇祐二年(1050)任职的李平以及嘉祐六年(1061)任职的李之翰;“添差通判”项下则未见李姓官员。是府志漏载,还是“宣叔”只是上述3位其中之一的字号呢?我决定转从追溯王安石年谱入手。
查阅《王安石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8年版,刘成国著)可知,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三月,22岁的王安石参加殿试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四月以祕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旋即赴扬州上任。次年也即庆历三年,王安石先是自扬州至泰州如皋游历,后又返回抚州临川娶妻,至八月回扬州任上,期间所作诗文不少,独未见与该年赴任漳州通判军州事的李干有所交集。庆历七年四月,王安石以大理评事离京赴任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县令,至皇祐二年(1050)三月秩满离开鄞县,由鄞县而至菁江、越州,途经杭州、桐庐返回抚州临川老家。是年秋初再赴钱塘,于杭州拜会范仲淹等人,而后离杭州抵苏州,过无锡、常州而至扬州,最终寄居高邮。期间王安石与范仲淹、钱塘宰韩缜、杭州观察判官王陶、润州张先等人或携手同游、或互有诗文唱和,亦未见其与皇祐二年(1050)赴任漳州通判军州事的李平有所往来。
再来看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的行迹。据《王荆文公年谱》载,是年王安石“除三司度支判官。寻除直集贤院。”另据《王安石年谱长编》所载,王安石于嘉祐六年三月出任殿试进士详定官(殿试时复查并最后评定试卷等第的考官)。殿试过后,又由祠部员外郎转刑部员外郎。期间,王安石活动范围大抵在京城汴梁一带,至闰八月曾有出使契丹的安排,王安石推辞不往。是年底,“有诗送李宣叔通判漳州……按,宣叔,或为李之翰,嘉祐间通判漳州,与梅尧臣有唱酬(见《王安石年谱长编》第三卷607页)”。此处所载,与《漳州府志》所载李之翰任职漳州通判事时间互为吻合,但也只提到李宣叔“或为李之翰”。
那么出任漳州通判之职的李之翰,是否有过科举登第的经历呢?我转而查阅《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龚延明、祖慧编著),果然在“庆历二年壬午”项下看到这样的文字:【李之瀚】瀚一作翰。眉州人。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嘉祐间,任漳州通判。“嘉庆版《眉州属志》“选举”卷则列有李之翰其名。原来李之翰与王安石同登庆历二年壬午科进士榜,那么两人有所交往也便顺理成章了。可见李宣叔即为李之翰无疑。
前述提及李之翰“与梅尧臣有唱酬”。梅尧臣(1002-1060),乃北宋时期现实主义诗人,因参加科举累试不第,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少即能诗,与欧阳修并称"欧梅"。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人皆与梅尧臣有渊源,梅尧臣诗风对他们有一定影响。据《梅尧臣年谱(续完)》(作者:吴孟复)所载,嘉祐元年秋初,梅尧臣至汴梁,“时与欧阳修、李复圭、刁约、斐煜、沈构、谢景初、陆经、王洙、王安石、韩绛等相过从唱和。”期间所作与李宣叔相关的诗文即有《依韵和表臣闻与挺之宣叔平甫饮》《闻宣叔挺之围棋》《李宣叔秘丞遗川笺及粉纸二轴》《李宣叔王平甫饮于阻水仍有简酱之贵》《依韵答宣叔行舟相隔见寄》《徒步访李宣叔宣叔有诗依韵答》等6首,其中后两首均为梅尧臣与李宣叔唱和之作,诗中可见,李宣叔与朱表臣、王平甫、杜挺之等人亦过从甚密。从“徒步访李宣叔宣叔有诗依韵答”来看,两人居处应不遥远,时年已55岁的梅尧臣“徒步访李宣叔”而非乘车轿前往,足见彼此交情匪浅,而且梅尧臣对李宣叔颇为看重。
从任职漳州通判的时间推断,李之翰(宣叔)似应较梅尧臣年少,大抵与王安石年龄相近。因梅尧臣于嘉祐五年京师大疫时不幸染疾而卒,故李之翰与其交往应在出任漳州通判之前。以梅尧臣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与影响力,能与身份并不显赫的李宣叔有过多次诗作唱和,可见李宣叔亦是个热衷吟咏的文人雅士,难怪王安石在诗中勉励他“太守好觞咏,嘉宾应在幕。想即有新诗,流传至京洛”了。这里所言“太守”应是于嘉祐六年以职方郎中出任漳州知州的葛闳。葛闳系宋朝著名诗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知漳、台二州。同样“好觞咏”的两位诗人在漳州一起共事,“想即有新诗,流传至京洛”也便值得期待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之翰既为眉州人,而“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澈三苏父子亦为眉州人,李之翰与苏洵年龄大抵相差不远,两人是否有所交集,则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