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是一年开学季,有很多小朋友要离开熟悉的家和家人进入幼儿园。孩子要入学,妈妈的苦恼也随之而来。最近陆续收到一些家长的咨询,都是关于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今天收到两位妈妈的私信留言,分享自己的苦恼,又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故事一
贝贝3岁了,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开始哭,跟家里的每个人说她不想去上幼儿园。妈妈哄她,奶奶安慰她,好不容易送到学校,又开始哭闹着不肯进教室,拽着奶奶的衣服不肯松手。结果就是奶奶掉着眼泪把孙女带回了家,舍不得。贝贝妈妈觉得不能这样,孩子必须得适应,可是孩子的伤心,婆婆的难过,让她苦恼不已。
故事二
南南3岁,也是刚上幼儿园,早上不肯去,家人就提出满足她的各种条件,把她哄去学校。可是到了学校以后各种不适应,一直哭闹,上课哭,下课哭,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不和小朋友玩。老师也没办法,让家长领回去好好跟孩子沟通。可是每天在家里是说好了,一到学校又不行了,搞的全家人都很苦恼。
这应该是所有的家长都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吧。孩子要离开我们,哭闹,我们也会舍不得,可我们知道这是孩子必须要去经历的。于是我们就去安慰她,让她不要哭,让她去上学;我们哄骗她,贿赂他,骗她,诱惑他去学校;我们用强硬的方式逼迫她,让她去学校……,我们用了各种方式,孩子还是不要去上学。即使去了,也是难以适应,让我们各种操心。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上个学就这么难呢?为什么我们的办法不奏效呢?因为,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让孩子的入学会更更难。我们忽略了这些性行为表现背后的东西。
02
孩子入学难的背后是分离焦虑,这不是问题,而是正常反应。往往有3个方面的因素引发。很多妈妈在孩子没上幼儿园前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早晨出门去上班的时候,孩子就会哭着不让妈妈走,抢妈妈的包,拽妈妈的衣服。这也是分离焦虑的表现之一。
什么是分离焦虑呢?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将婴儿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不仅仅是不肯去上学,还有上学以后的适应难,不仅仅是刚入学的孩子会有,已经上了很长一段时间也会有,甚至还会反复出出现。
孩子为什么会在上幼儿园时表现出分离焦虑呢?往往有这3个方面的因素
1、环境的变化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待在家里,有固定的监护人,在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里,有熟悉的人陪伴自己。而且生活都比较自由散漫,没什么规矩。但是上幼儿园,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孩子要离开熟悉的家,熟悉的家人,去到陌生的环境,接触的都是陌生的人。而且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有人管了,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有各种要求。这些变化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
2、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孩子入学之前养成的习惯以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能力。
有的孩子独立性强而是性格开朗,虽然到了新环境也会焦虑也会不安,但是很快就会过去,很快就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很快就适应了各种规则和习惯;也有些孩子独立性差,在家里没有养成习惯,甚至被溺爱,娇生惯养,分离焦虑就会比较严重,适应就会很难;也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差一些,适应起来也会难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哭个一两天,后面就没事儿了,早上分离的时候哭一下,爸爸妈妈一走,就开心的玩起来了,而有的孩子哭了一个月甚至半年,还是难以适应。
3、家长的焦虑
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可不只是孩子的焦虑,孩子的离不开,很多家长比孩子更焦虑,更舍不得。大人的表现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会让适应变得更难。
在我儿子入园的时候,我亲眼所见,幼儿园的门口家长掉着眼泪不肯离去。老师关上了教室的门,孩子在教室里哭闹,家长在趴在窗户上一边掉眼泪一边喊孩子,各种嘱咐。特别是家里的老人。孩子一放学就是个各种问,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啊,有没有吃饱啊,有没有喝水啊……家长如此焦虑,会让孩子觉得他们不是去上学,而是去受罪,焦虑会更严重。
03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很正常,但家长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更好的适应。给家长的6个建议:1、换位思考,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急于用安慰、哄骗、强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当我们表现出更多的耐心时,你就会发现,你以为的那些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孩子可以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了。相反,我们安慰,我们哄骗,我们强迫,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会更焦虑。
当年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哭闹不肯去,我特别能理解他。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只上了一年幼儿园,年龄比他大,可去的时候也老是哭鼻子。有一次在教室的窗户里看到老妈在外面的公路上走过,哭着喊着要去找妈妈,被老师紧紧的拽住,然后看着妈妈走远,伤心不已。所以我特别理解我儿子,还把这些事情讲给他听。
他说原来妈妈小时候上学也会哭,也会担心妈妈不去接,也想妈妈。哭了两天,第三天他就适应了,早上去学校开心的跟我说再见,然后就去玩了。
心理学博士艾丽卡.蕾丝切尔博士在《优质父母教养指南》中写到:
当你面临任何教育挑战时,从同理心开始,聚焦于对孩子的理解上。这种做法非常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