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7-27 10:45:24

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1)

书名:选择

作者:林国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求学生涯(香港学校→温哥华学校→沃顿商学院→牛津大学)以及职业发展(律师事务所→创业→麦肯锡咨询→诺亚财富→Two Sigma)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

尽管其上流精英的人生路径 与普罗大众判若云泥,但其所分享出的职场心得体会 却适用于每一个向上努力的人。

本书的“营养价值”是每章开头的“心得体会”。单纯只读心得,难免会觉得心灵鸡汤、知易行难、看完就忘。

只有通过读作者的故事,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心得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理解这些“指导原则”的有益之处。

作者的经历是米饭,心得是鸡汤,米饭配鸡汤,好吃又健康。

先上鸡汤!

1、建立差异性:周围优秀的人太多了,必须为自己找到定位,建立自己的差异性,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定位的过程,不断寻找自己可以带来哪些价值。

2、易于上手:设定可行的小目标,并确保这些小目标加在一起可以做成更大的事情。

3、树立自信心:自信心非常重要,自信心来自过往重要的成功经历和心路历程。

4、确立优先级:人不能太贪心,不要同时做很多件事。要专注于最关键的几件事。

5、走出舒适区:如果围绕在你身边的人个个都比你厉害,那么你肯定也会进步,对吧?只跟比你差的人在一起,只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不会获得进步。

6、建构知识大厦:在开启职业道路之前,需要建构好自己的知识大厦。只有打好基础,未来职业发展的上限才能更高,否则难免趋于平庸。

7、思考比知识重要: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易找到各种知识,但是思考方式会一直“镶嵌”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之中。要更加重视锻炼思维方式,而不是只看重“知识”本身。

8、重视仪式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仪式感,并不是所谓的“做作”,它会让我们更加容易进入状态。

9、教育宜先他律再自律:如果我先在牛津大学开始这段“开放式学习之旅”,随后再去沃顿商学院接受密集的知识性学习,那会有何不同?我的回答是,如果年纪轻轻、缺乏自律的话,那么先去牛津大学“放养”,可能松懈人的意志,最终导致学无所成,而之后再前往沃顿商学院与各路神仙竞争的话,可能就难以适应那种拼命氛围了。

10、创业要解决什么问题:创业失败的概率比成功的概率大很多。创业者应该想清楚,创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时,你才有机会成功。

11、企业家精神:创业的时候,尽管有着各种惊喜,但在面临一连串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无助,难免会打退堂鼓。我深深感到,企业家精神绝非一蹴而就的。破釜沉舟的魄力很多人都没有。

12、职场也需要信仰:《透视麦肯锡》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套信仰、价值观指引着自己。每年6月最后一周的周五是麦肯锡的价值观日。在这一天,全球的麦肯锡咨询顾问都要放下手里的工作,分享自己每天在工作中如何践行麦肯锡的价值观。当时麦肯锡的信条是“坚守最高的专业标准,显著提高客户绩效,为优秀人才创造无与伦比的环境”。不过,这三个信条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所以价值观日就是为了分享麦肯锡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这些冲突,思考应该如何判断并采取行动。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不同的故事。

13、洗脑也有用:我们要让客户信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麦肯锡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它强调要对自己“洗脑”,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客户才有可能相信你。

14、自己的想法:麦肯锡教会了我对每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一定不能随波逐流。麦肯锡看重那些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麦肯锡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观——提出异议的义务,即每个人都有义务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所以只要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2)

15、沟通需要技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逻辑,而且需要情感,认真聆听、懂得对方的想法并反馈同样重要。回想起我辞退某员工时的情景,我才明白,其实当时那名员工已经听不进任何事实和逻辑了。她需要的是沟通,需要有人聆听她内心的想法,而非冷冰冰地摆事实、讲道理。

16、管理老板:只有当你的老板没事干时,你才是成功的,因为你已经解决了老板的所有问题。反之,若你对项目的思考不够周全,就会被自己的老板指点,被“分派”工作,陷入被动,更别说想要发言权了。帮老板解决问题,尤其是紧急、重要的问题,会令老板对你刮目相看。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越是时间紧迫、事关重大的任务,老板的感性思维就越会占上风。

17、充分重视利益相关者:团队是很庞大的,如果只把目光锁定在客户身上,你永远无法做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所以,我在麦肯锡参与每个项目时,都会列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思考我的工作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他们,我如何执行才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18、扬长避短,可以考虑放弃你的短板。

19、少肢体动作:在会议中频繁点头的都是最年轻、资历最浅的那个人。当你参加一场会议时,要逐渐达到一种“他我”的状态,即从第三方或上帝视角看待这场会议,不要让自己进入一个年轻小角色。同时,你要减少自己的肢体语言,少动多想,这样才会让你看起来更资深。放慢语速也能让你看起来更成熟。

20、“二八定律”,即20%的工作会影响到80%的结果,我们如何找到发挥关键性作用的那20%才是关键。

21、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同样重要,不要总是把自己和客户处成“交易型关系”。有一次见客户,我开口就对客户说,今天我们的目标是A,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资料B、C、D。讲完,我扭头就走掉了。领导在会后把我拉到一旁说:“你真是个机器人啊!你怎么自己一股脑讲完就走开了呢?的确,从工作角度来说,你效率很高,但是你并没有与客户建立任何关系。”如果你不花时间了解客户,那么你就只是在表面上完成了工作,并没有与客户进行深层联结。后来,我在工作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人

22、没有人能摆脱“小圈子”,要学会融入和平衡。世界并不那么公平,一些工作机会与职业机遇其实是一些小圈子的内部资源。所谓的小圈子,其实也分很多种。小圈子按出身、学校、行业、地区等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既有能力保持一定的中立态度,通过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又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适当地做出妥协。既要有能力走进圈子内,又要能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独立而有温度的人。

23、多维度沟通:公司高管很多时候并不太愿意公开提出一些反对意见,尤其是在面对集团总裁这个层级的人物时。这些高管虽然没有即时给出反馈,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意见,他们只是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开口。因此,沟通还是需要多维度进行,不然的话,很多隐藏的问题很难被发现。

24、保持对前线信息的掌握:作为高层要想将想法和建议落地,首先,要让前线负责人充分了解核心高管的战略内涵和推动步骤,避免执行时计划走样。其次,不要完全听任身边高管的说法,注意收集各种意见,特别是前线的意见,这样才能掌握全貌。

25、统一思想需要长期反复讲。如果你只是在一两次战略会上讲明白了战略背景,认为大家都明白了,在执行的时候,这个计划可能就会走样。因此,诺亚每个月都会开一场战略会,在会上讨论未来计划的走向等。虽然战略并不会出现很大的改变,但是通过不断地沟通,达成共识,能让前线负责人真正了解和接受公司想要推动的东西,同时又可以收集很多新的想法。

26、开会不能盲目追求效率。之前老板跟我说,你开会非常有效率,但通过这样的会议有没有真的收集到不同意见的声音呢?可能未必。因为太有效率,每次你说要开一个小时的会,预设问题就要在这一个小时之内解决。这样的效率有用吗?老板开会的风格是没有“终点”。她认为,将一件事情彻底说清楚,这才算结束。我在进入诺亚的最初几年,发现身边的高管不太愿意直接跟我透露他们的真实想法。开会时,他们不会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问题讲清楚,他们总是说“对”,但真实的想法可能未必如此。

27、走出舒适区:我的人生原则一直是:人要走出舒适区,面对自己越不熟悉的东西,能学到的东西可能越多。麦肯锡也告诉我们:你永远不会达到一个准备好的状态,因为你永远没有准备好,所以放手去做吧。

28、人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思考如何用累积的经验和人脉,正面地帮助和影响社会。

29、选择行业: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家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以及你参与的这个节点是否合适。如何找到“正确的风口”,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盲目走出舒适区,随意找一些不懂行的事情去做,只会浪费时间。

30、争取授权:我知道,许多跨国公司的亚太区CEO是没有实际操作权的,他们只是名义上的CEO。有鉴于此,我在接受offer之前就写了一份备忘录,大概有两页纸的内容。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在亚洲取得成功,这个岗位或者整个亚洲的组织架构应该有哪些变化。现在回头看,如果我在进入公司后才提出关于架构方面的变革建议,可能很难实现。因为到那时,他们的心态就会转变,他们会觉得你已经是公司的一员了,你要做的就是跟随公司的整体步伐,而不是提出太多建议。

31、信息交叉验证: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多维度意识,从不同维度搜集信息,还原整件事情的原貌。

32、创业需要破釜沉舟:由于拥有沃顿商学院、牛津大学的教育背景,以及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创业对我来说并非背水一战,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事业,没有孤注一掷。每当我创业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没关系,回去当律师也很有前途。所以当我创业遇到挫折,我选择放弃了。这可不是一个创业者应有的心态。

33、奋斗的饥饿感:我太太常和我说,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得到了父母的鼎力支持,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中,他们会失去饥饿感,缺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力。有时候,我们给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也剥夺了他们的战斗力。所以作为投资人,对于那些抱着“玩玩”心态的“富二代”,我是不会投资的。有饥饿感的年轻人显然更值得投资。

34、寻找正确的贵人:人生有时就像一场赌博,我有幸押对了人,因此有了相对顺遂的职业生涯。找到“对”的贵人,其实是一门艺术。这绝不是简单地找能力强或职位高的人,而是找到一种双向关系——你“投注”他,他也愿意“给”你。

35、把握大趋势:看准发展大势并押注,在我看来极其重要。纵观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我似乎一直在尝试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句话叫“站到了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但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风口,之后才能事半功倍。

36、职场人脉:如今职场人士所理解的“建设人脉”似乎很简单,就是多交朋友,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你一定要不断锻炼自己,让其他人看到与你保持关系的必要性,说简单点,就是让他们看到你的“可利用价值”,比如你对于事情的看法、你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总而言之,建立这种较深的双边关系有两个原则。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总是想从对方身上索取利益,而要时刻秉持利他心态。其实,对方能感受到你的态度,如果你太功利,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当你开始思考“这个人能给我什么好处”时,你已经开始错了。其次,双方的价值观需要一致,否则当你无法认同对方的行为时,你也做不到上述第一点。试想,谁愿意帮助一个不认同自己的人呢?

37、工作的时候,人需要去寻找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大家的努力并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尝试促进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这才是工作真正的意义。只有找到这种意义,我们才能始终在工作中保持激情。

38、建设性地提出异议:我提出异议是为了做成某件事,而非破坏某件事,也不是为了羞辱谁。我可以与你意见相左,但我不会用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与你沟通,我们需要互相给予尊重。

39、请求原谅,而不是请求允许。对于一个新的想法,如果唯唯诺诺非得等待上司批准后再去动手验证,可能时间就被耽误了。更大的问题是,明明是一个开创性的想法,你的上司却并不一定理解和支持。所以,与其请求允许,不如先干起来!如果结果证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那么及时主动请求原谅。麦肯锡鼓励员工不怕做错,先斩后奏。请求原谅和特别嘉奖的机会各占一半。有勇气、有性格、敢于创造的人应该有点冒险精神,敢于为冒险承担责任。

40、培养从底层视角出发的领导力。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要永远从团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我自己是从底层一级一级升上来的,所以我知道有些领导提出的部分想法其实并不一定具有可行性。很多方案需要考虑到其他员工的执行难度。只有具备了这些基层经验底层视角,你在未来“指手画脚”时才不至于脱离实际,给人眼高手低的感觉。

41、开会也可以务虚。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各种会议和交流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而诺亚则不定时,可能某天下午两三点就会突然聊一下,聊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是跟工作或者项目有关的。但平心而论,这种没有固定时间、固定话题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公司的核心高管有很多十分深入的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信任,而且可能在不经意间激发业务灵感。

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3)

再上米饭!

我简要摘录了作者的经历,重点是麦肯锡与诺亚时期,但寓事于理很难摘抄,有兴趣需自行阅读原文。

大学之前

林小学时候在香港读书成绩不好不差,自认为只是个平凡普通的孩子。13岁时远离父母,只身前往温哥华读书。在异国他乡,又寄居人下,一开始林感觉非常痛苦孤单。他最终意识到必须融入寄居的家庭生活和外国的社会氛围。

在学校林被分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ESL班,多多少少受到与白人学生不同的歧视。由此激发了林的学习动力,林花了6个月苦学英语,成为第一个跳进“正常”班级的少数族裔学生。林进入一所私立高中,这所学校学习氛围比之前学校激烈,林产生强烈竞争感,高中三年成绩都是年级第一。

林的体会: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让他产生某种使命感,才能激发他的动力。在那个时候,父母跟孩子说什么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孩子不会太听他们的话。只有对的文化、对的环境、对的气氛才能激励孩子产生对胜利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去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像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自驱力,父母的作用反而很小。

林高一参加SAT的预考,英语13分,给了他很大的挫败感,他决心从背单词开始提高。他把暑假的两个月分解为60个背词典环节,他记录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中的每个小时学了多少个单词,然后用一个小时去复习,坚持了60天再参加考试得了94分。

林的体会:正是背词典的这段经历,给我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日复一日的苦苦背诵中,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这60天,让我不仅收获了2 500个单词,而且收获了一种坚持的精神。到今天为止,我还会时常想起16岁的那个暑假,那是我一辈子不会忘记的“勇气时刻”,在后来的人生中,我时常参考这个勇气时刻,它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林中学时常常阅读《时代》周刊和《经济学人》,看到的是美苏冷战、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等宏大命题,由此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全球观。通过阅读了解到,这个世界非常广阔,不是只有加拿大。在加拿大,人们的生活普遍安逸,轻松读个大学就能有房有车好工作。他不喜欢这种退休生活,他想挑战,不顾周围人的不理解,执意报考美国的大学。通过努力,林入读沃顿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的每个学生都很优秀,我仅仅是350个学生中的一员,必须为自己找到定位,建立自己的差异性,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作为中国人,作为亚洲人,这是我与大部分沃顿商学院的同学不同的地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定位的过程。我早早就意识到,和中国的联结将会是我的独特优势。

沃顿商学院还有充满竞争性的机制——它对于分数的要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考到90分以上就能拿到A,而是班级中排名前10%的学生才能拿到A。这意味着,有时即便你考了98分,拿到的也可能只是B。这样的机制是要让学生明白,你的出色是要在竞争中体现出来的。你的竞争对手做得多好,就代表你可以做得多好。

为了建立自己的差异化,我组织了沃顿商学院中国峰会,建立了沃顿商学院亚洲协会。而且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亚洲人,在美国工作一定会遇上天花板,特别是职场升迁过程中的“玻璃天花板”——总有什么类似潜规则的东西会阻止你进步。我毅然选择在1993-1994年作为9个月的交换生前往北京大学。

回到费城后,我办了一本名叫《护照》的杂志。顾名思义,我要让美国学生们“开眼看世界”,我也要对外彰显我的独特性。作为主编,我要求各地交换生各自写下他们的经历,把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与读者分享。

沃顿商学院生涯带给我的影响:第一,让我意识到竞争的残酷,只有排名前10%的学生才能拿到A。要充分培养你的饥饿感,激发出最大的潜能。第二,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明白什么叫作山外有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牛,因为还有比你更牛的人,他不仅比你谦虚,比你还努力。第三,人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不想泯然于众人,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临近毕业,我不想和同学那样马上就进入华尔街搞金融。年轻的我有这样一种认知:要想了解这个世界,最基础的就是要懂金融和法律。于是我决定去学法律。

当时的选项有牛津哈佛耶鲁,但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未来要回中国香港的话,可能去拿个英国的法律学位比较有用,毕竟中国香港当时还在英国治下,还在用英国的普通法,许多法律和惯例也直接承袭自英国。此外,选择去英国进修,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具差异性。综合考虑之下,我选择了牛津大学。

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4)

牛津大学

沃顿商学院的学习充满了竞争,首先通过高强度的教育传授知识,学完后就要去考试,与他人竞争,只有排名前10%才可以拿到A,这让每个人都如饥似渴。而牛津大学是给学生一个议题自由发挥,让人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观点可能发生碰撞,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有点“放养”,但更具启发性。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先在牛津大学开始这段“开放式学习之旅”,随后再去沃顿商学院接受密集的知识性学习,那会有何不同?我想说的是,如果年纪轻轻、缺乏自律的话,那么先去牛津大学“放养”,可能松懈人的意志,最终导致学无所成,而之后再前往沃顿商学院与各路神仙竞争的话,可能就难以适应那种氛围了。

我读的专业名称是法律哲学。它并非关于法律的应用(如侵权、合同、土地等),而是关于“为什么”“框架”“理性”的研究。教授告诉我,你来牛津大学不是为了以后当律师,而是为了学习法理,即法律背后的哲学。这倒是很对我的胃口。知识可以随时学习,但思维能力需要趁早培养。

牛津大学的教育与众不同,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秘密正是这种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就是在每周例行的大课之外,再给每门课指派一位专属的导师,由他为学生布置阅读书目以及每周的论文题目。学生需要完成一篇2 000 ~ 2 500字的论文,并在该周的讨论课上(通常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与导师进行深入讨论。

导师制看似学时很少,但实际上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天赋、思想和努力是很难招架的。为了准备相关讨论,学生需要啃下大部头的专著,或者是顶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为了写好每周的论文,学生不仅需要阅读书单中的大量文献,还需要扩展挖掘其他资料,从而训练自己查找文献、快速阅读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于论文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必须经由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再通过严谨雄辩的论文表达出来,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和写作能力。此外,每周的讨论课都像一场小型毕业答辩,学生必须快速应对导师的各种质疑,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在智力密度如此之高、范围如此之小的学制下,如果你想偷懒,估计很难逃过导师的法眼。我好几次看到坐在旁边的男同学被骂哭了。导师经常会说:你有没有想清楚这个议题?你为什么要浪费我的时间?你怎么这么愚钝?面对学术大咖的追问,学生个个如履薄冰,不敢怠慢。可以想象,在这样高强度的魔鬼式训练下坚持三年,一个人将有多么大的收获和提高。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了解相关议题,并且深入思考,触类旁通,才有可能勉强追上教授的思路。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而不是向学生传达某些特定的信息,或是灌输某些特定的观点。在小范围的互动中,导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分析、批评和比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写作和辩论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牛津大学的风格与美国的文理学院有很大的差异,最忌讳“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或者“这也有些道理,那也有些道理”式的面面俱到(这样搞平衡,在牛津大学看来就是和稀泥)。相反,牛津大学追求的是在全面把握一个问题的同时,由一点切入,向下纵深,对一个清晰明确(哪怕有些偏颇)的观点做出雄辩的论证。

律师事务所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我就直接去了纽约考律师资格证,后来留在纽约的律师事务所当了律师。在美国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并积累了实战经验后,我向律师事务所申请调动回了香港。

我所在的上市与并购这个领域,律师实际上是非常辛苦的。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中,其实只有一部分是向客户提供的收费服务,其他时间多在处理一些沉闷冗余的杂事。这很难带给我巨大的成就感。

在工作中我逐渐感受到,这并不是我想要终身从事的职业。作为一名律师,我只负责制定整个法律架构,离真正的商业决策其实很远,更不用说真正了解一家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了。我希望自己有机会成为商业世界的决策者和亲历者,而非仅仅做一个服务者和观察者。于是工作两年多后,我选择了离开。

创办社交网站

我放弃了当时月薪高达约8万港元的律师工作,放弃了公司提供的半山豪宅,放弃了不少人羡慕的中产生活。时值21世纪初互联网热潮兴起,我决定创业。我找了一个技术合伙人,做了一个社交网站。IceRed.com,Ice是冰,表示酷酷的;Red是红色,代表中国。

网站创办之初有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学校,让常春藤联盟的学生在此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组织一些活动。另一个板块是工作。大家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生活趣事。2000年3月,IceRed开始运营,5月IceRed就成为全香港用户访问人数最多的网站。当时每天有约50万的浏览量,而香港常住人口也就约700万,这代表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相当多了。

这个社交网站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靠一点点广告还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此外,当时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并不稳定,生态不健全,用户不成熟,监管不完善,因此我们能自由发言的网站卷入了很多的诽谤官司,这让我压力很大。

父母也不太理解。开始问我:到底什么时候回律师事务所啊?我已经“休息”半年了,他们觉得我该做点“正经事”了。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我花了7年的时间,在最优秀的院校中学习法律与金融,现在却在做这种与专业不相*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到后来,他们甚至开始质疑我说:“你在搞什么?这个社交网站很八卦!为什么这么多人告你?这个公司在赚钱吗?”

从中产阶层的专业人士形象到仿佛有点落魄的创业者形象,两相对比之下,压力非常大,而且回去当律师的退路一直存在,我就把公司的运营权卖掉了。我唯一的一次创业就这样失败了。

林的体会:创业你首先应该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创业失败的概率比成功的概率大很多。第二,创业者应该想清楚,创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你要想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时,你才有机会成功。

这次创业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我自身并不懂如何运营业务。我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学习商业运营模式。所以我想去学习关于业务运营与管理的方法。

麦肯锡

如果你观察过整个商业的生态,你就会发现律师与商业决策离得比较远。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决策能力的人,这样我才能对市场产生影响力。我决定去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学习商业运营和决策。26岁我加入了麦肯锡,从最基层的初级分析师做起。

说实话,这种等级和薪资,对我来说非常痛苦。2.8万月薪对比之前律所的8万月薪低了不少,我一度开始动摇,问自己要不要坚持入职,毕竟我还有退路,我可以回去当律师。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初心——我要学习商业决策。

建立自己口碑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去服务最好的客户,因为在最好的项目中,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让更多人认可你。我在“菜鸟”生涯中的重要一跃,就是参与了中国平安的项目。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对一个事物足够了解,你才能说自己足够专业。一切的关键,就是你要做好定位,让自己深入某个行业。根据实际情况,我聚焦于金融领域公司的咨询工作。

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我就像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创业一样,早就把律师这个行业遗忘了。我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接近CEO和商业决策的机会,还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事业感。

麦肯锡在管理和企业文化上有很多独特之处。林在麦肯锡工作了14年,从初级分析员干到了全球合伙人。

诺亚财富

2014年底,林加盟诺亚财富管理公司担任CEO。正是诺亚集团总裁的身份,让我真正了解到商业决策的全貌。在麦肯锡,我主要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出来,但到了诺亚,作为集团总裁,我需要做的是将想法和建议实现落地。林在诺亚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执行工作,诺亚股价也节节高升。2019年5月林从诺亚离职。

Two Sigma

2019年林加入全球最大的量化对冲基金Two Sigma,担任亚太区CEO。

与其说是金融机构,Two Sigma更像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在2 000多人中,约有2/3的人专门从事模型研发。他们围绕以下4种类型的信息开发交易算法:技术信息,例如股票成交量;基于事件的信息,例如信贷机构的行动、公司并购等;基本面数据,例如公司的财务报表;经纪人的第一手调查,以衡量市场情绪。在欧美等发达市场,量化基金经理利用复杂的算法从价格的变化中通过迅速交易获利。

我在接受offer之前就写了一份备忘录,大概有两页纸的内容。我提出大致意思为:我不会像其它跨国公司亚太区CEO一样大部分事情得请示总部,我需要更多授权和自由;我需要直接与创始人沟通的渠道;我需要自己组建亚洲核心管理团队。

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认为这些要求非常合理,于是很快就给我发了offer。之后我对公司架构的改革建议也很快落地。现在回头看,如果我在进入公司后才提出关于架构方面的变革建议,可能很难实现。因为到那时,他们的心态就会转变,他们会觉得你已经是公司的一员了,你要做的就是跟随公司的整体步伐,而不是提出太多建议。像我这样一开始就把事情说清楚,反而让以后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Two Sigma是一家拥有大量科学家的公司,而我是做业务的,看上去我并不擅长经营这家公司,但是正因为我与Two Sigma的互补性,我的价值才得以凸显。所以,要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可以为这个团队做出怎样的贡献。

选择作文700字记叙文,选择为题记叙文500字作文(5)

职业脉络

在麦肯锡,我牵头推动整个公司在财富、资产管理行业的业务,当时的我是以顾问的身份观察这个市场的;在诺亚,我代表国内企业建设全球化团队,那时的我是以操作者的身份观察这个市场的;进入Two Sigma,我正在代表全球企业建设国内和亚洲团队,此时我以全球性企业的视角观察这个市场。所以,我工作的核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看待这个市场的角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确实走出了舒适区,但并非乱走一气。在国内,像我这样从三个完整的维度看待市场的人很少。

据我判断,选择企业非常重要。很多人会根据公司的名气与规模选择企业,但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家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以及你参与的这个节点是否合适。

职业生涯的错误

过早放弃创业的互联网项目、在麦肯锡做合伙人太久了、忽视了麦肯锡的人际关系建设、应对香港有更深层次的重视。

职业生涯的正确

跟对人、把握住了大趋势、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区、建立了还不错的人脉。

后记

这几年来,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急剧变化,感受着太多的动荡与不安。战争、疫情、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让许多年轻人对未来多少感到担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

我想,这个世界可能需要更多的分享。真诚的分享会帮助到许多人,让人们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不再孤单,有勇气有信念去寻找自己人生的位置,于是我就有了写作《选择》的念头。

我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做一些分享,让新生代可以有机会看到,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如何去做定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如何去做规划。

分享,而不是教导,这是我的出发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