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第二节 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在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对物的吟咏,甚至孔子也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中很多起兴的诗句,诗人往往都是以咏物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国风•周南•关雎》“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但是这些“物”不是诗人要吟咏的重点,它们只是诗中的局部或者片段,大多诗篇中的“物”只是诗人用来导入吟咏内容的一个引子。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许多诗只是有咏物的内容,不能算是真正的咏物诗。
《楚辞》中涉及大量的植物,《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喜欢在作品中用各类香草来作隐喻。虽然作者也在诗中对所涉及的植物作了一定的歌咏,但是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被作者人格化了,作品中的“物”是为刻画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品格和人格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