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江郎才尽”和“妙笔生花”这两个成语,它们都是出自于一个人——江淹。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了一位名叫郭璞的晋朝人,他说他有一只彩色笔放在江淹身边许多年了,现在前来索要。江淹以为他只是在说笑,没想到往怀里一摸,果真有一支笔,便还给了郭璞。自此以后,“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可是今时今日,我们自然不信鬼神之说。那么“江郎才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你了解完江淹这一生的经历以后,便不会觉得这个成语是真的形容他才气消退的了。
首先介绍一下江淹出身的江氏家族,他的家族原本是中原望族,能和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齐名,远祖是中国二十四孝中的江革。只可惜到了江淹这里时,家道没落,贫困交加。他年仅6岁便能作诗,被誉为神童以后,依旧好学苦读,一直将司马相如和梁鸿等辞赋大家作为自己的楷模。
江淹在进入仕途以后,因为性格内向只当过几个小官,幸得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喜好结交饱学之士,经人介绍得到了赏识,他的仕途才开始有了起色。好景不长,广陵县令郭彦文犯了罪被抓去讯问。在此之前江淹曾和郭彦文有过口角,没想到这个郭彦文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他一直怀恨在心并且十分嫉妒江淹能够得到建平王的赏识。此次下狱,他一口咬定江淹就是和他同谋,还收受贿赂,因此江淹也被牵连进了监狱,过起了艰苦的囚徒生活。
江淹被抓进了狱中又是气愤又是冤,于是就在狱中问牢头借了纸笔,写下了一封长长的陈情书为自己申冤,请人送给建平王刘景素。这一封陈情书凄婉动人,真真实实申诉冤情。刘景素看了江淹的陈情书后,感觉到了他的真情实意,认为他并不可能做出贪赃枉法之事,立即就把他释放了。
后废帝刘昱即位,但是这位年仅十岁的少年皇帝性格残暴,因为无人管束经常胡乱*人。建平王刘景素当时坐镇荆州重镇大权在手,他身边的将领谋士都劝说他举兵谋反,想要成为从龙之臣。刘景素听了心动不已,企图发兵顺江东下,夺取刘宋政权。但是就在大家热火朝天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此时只有江淹跳出来给大家泼冷水,他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起兵造反必定会失败。于是他不顾后果,直言向刘景素进谏:“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让他暂时不要起兵造反。但是刘景素已经被皇帝梦给冲昏了头脑,不仅没有采纳建议,反而认为江淹对自己恩将仇报,逐渐地疏远了江淹。
后来随着起事的势头越来越猛烈,江淹忧心忡忡担心会大祸临头,写了十五首诗送给刘景素再次规劝。结果刘景素为了造反阴谋的细节不被泄露出去,将江淹驱逐出自己的幕府,贬到偏远地区的吴兴担任一个小小县令。江淹做了县令三年以后,刘景素在建康起兵造反,但是不久就被平定了,和刘景素有大大小小关系的人不是被*就是下狱,江淹因祸得福,没有性命之忧也没有牢狱之灾,只是又成了一个小老百姓。
等到齐王萧道成上位以后,听说江淹颇有才能,便召他入朝为官。面对来势汹汹的荆州刺史沈攸之的作乱,萧道成有点担心,问江淹该怎么办。江淹说“昔项强而刘弱,袁众而曹寡,羽号令诸侯,卒受一剑之辱,绍跨蹑四州,终为奔北之虏。此谓‘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借刘邦和曹操以德平天下的故事告诉萧道成关键是要靠道义而不是兵势的强弱,大大安慰了齐王忐忑不安的心。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在萧道成接受禅位以后,江淹的官职是一升再升,颇受宠幸。
到了齐朝末年,平西将军崔慧景造反,发兵围攻建康并攻下了都城的外城,京城的官吏一看大势已定,就纷纷都去投靠他。只有江淹推脱自己生病了,没有出门送拜帖。很快,崔慧景被萧懿击败了,众人都夸他有先见之明。不久,齐帝忌惮平乱有功的萧懿,寻了借口斩*了他。萧懿的弟弟萧衍听闻以后非常气愤,发兵攻打建康,京城的官员们都躲在城内没有任何反应。而江淹则是悄悄地投奔了萧衍。很快,萧衍大胜建立梁朝,之后封江淹为醴陵侯。
实际上,晚年的江淹虽然位极人臣,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已经看透了宦海沉浮。江淹乃谓子弟曰:“我本清贫,不求富贵......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他开始享受起晚年的安闲自适的生活,不再写出像《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样的传世佳作,渐搁笔墨。也有学者这样认为:“江郎才尽”不过是江淹的自嘲而已,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想因为在这乱世因为自己的文章而获罪了。
参考资料:《梁书》
《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