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审题。
出题者肯定是想引导学生往正能量的方向走的,比如自尊、互相尊重、坚守、平凡与伟大、责任等,但既然题目中没有类似的关键词,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小作者显然看到了不同的色彩。有时候,一件看起来美好或者伟大的事情,其实隐藏着诸多“不堪”,或者有我们不忍说破的“辛酸”。为什么只有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为什么每天要行40多里的路却没有别的交通工具?老计顾及他人的安全,谁又来顾及他的安全?他是否丰衣足食?
于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老计”出事了。“美好”背后的“不美好”出现了。然后,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出来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偏题。
再说说主旨。
这篇文章应该取材于多年前的12月8日的一场火灾,那是几百个家庭心中的痛。那场火灾诞生了一个短语“让领导先走”,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有人提起它,尽管这五个字其实依然是个“罗生门”。
文章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抛开背景故事,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肯定是有的,文章是有现实意义的。它会引发一些或许不是作者本意的思考:谁是应该被教育的一方?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吗?言行如何一致……
考生这样写,很新颖,也很冒险,但此文处理得很高明,作者把想说的放在了一个故事里面,对整件事没有给出一句话的评价。
我们不会鼓励中学生写抨击性的文章,但如果一定要写,就要知道“抨击”不是目的,表达上也要注意分寸,底色要是亮色。
作者真勇敢。这构思,怕是几万人中的独一份。
在写作方面,文章还有很多优点。多处埋下伏笔,后面自然呼应;语言干净,简直看不到一句多余的话;故事和现实、亮晶晶的眼睛和“不复存在”等精心安排的对比突出了主题;巧妙地在文中嵌入材料;小说的主旨含蓄而不晦涩,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