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很多工作根本就无法开展,因为全国各地存在无数个地方时。即使时差没达到一小时,那么也可能差几分钟、差几秒、差几微秒。如果非要把全国各地的地方时都报出来显然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增加很多麻烦。况且时区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我们的行政区划是在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国防以及历史人文各方面因素而划定的,所以行政区划就不可能做到和时区完全对应。
在两个时区的分界线处完全可能出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乃至一个村同时存在两个区时的现象。那么在开展工作时以哪个时间为准呢?即使我们不考虑几分几秒的微小差异,那么单纯以区时为准也会造成一些麻烦。因此就有必要统一全国的用时标准。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起中国就开始实行标准时制度:中国海关曾制定东海沿岸的海岸时。这个海岸时是以东经120度的时刻为标准的。
到1939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长白时间、中原时间、陇蜀时间、新藏时间、昆仑时间。当时的北平就位于中原时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恢复其“北京”的旧称,同时还将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于是广播报时信号也就相应地从原来的“中原时间”改为了“北京时间”。不过统一的标准用时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位于西部的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在地方时上实际上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而位于西部边陲的喀什更是晚了3个小时。这意味着北京时间晚上七八点临近黄昏时乌鲁木齐和喀什还太阳高照。那么怎么协调这种差异呢?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同时使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和东六区的“乌鲁木齐时间”。当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播报整点时间时是这样播报的:“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0点,乌鲁木齐时间8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