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文学“伪命题”就是与文学有关的似是而非的命名,大多在研究课题中使用。因其表面看起来合乎逻辑,大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细细想想却又不是那么回事,里面有许多缝隙,没有定准,也无法进行全面解释,为此叫做“伪命题”。
某文学群中,有一次大家热烈地讨论“网络文学”,一个四川作家说“网络文学”是“伪命题”, “网络只是个载体、工具,包括手机文学中的‘手机’也只是个载体和工具,怎么能够拿工具来命名文学呢?”细想,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准确命名很难,但我们又不得不去命名和研究。不光“网络文学”、“手机文学”有可能是伪命题,包括“八零后”、“九零后”、“世纪文学”、“底层文学”、“垃圾文学”、“身体写作”等等的命名都有可能是伪命题。
这些命题都存在漏洞,譬如刚才说的“网络文学”与“手机文学”,按照这种观点命名,是不是得将纸刊发表的作品命名为“纸刊文学”,报刊发表的作品称为“报刊文学”?很明显,大家都不会同意,因为推广开来,以工具命名会使整个文学体系混乱不堪。但是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网络盛行并普及开来,在网络上写作并发表的作品,要研究它,我们又该怎样命名呢?恐怕当初第一个命名“网络文学”的人也是大费周章伤透脑筋:命个其它名吧,众人会不会明白,会不会接受?网络文学发展迅猛,已到了不得不研究的时候,理论研究家只得捡个通俗易懂、一说大家都明白的词来命名。
本来命名是个很严谨的事情,特别是评论家、理论研究家,和理论打交道,往往要以严谨的学理来划分、定名,不允许出现语言和文字的岐误,可是此时却碰到了难题,不得不进行模糊概定,以便进行研究。
“八零后”、“九零后”,单从字面来理解,人们不知道是哪个世纪的八零后,何况九零后是不是应该属于八零后呢?八零后应该是从八零年以后的都称为“八零后”,命名中明显存在错误;再者“八零后”是指出生日期还是指创作时期或者是创作时段中的作品?事实上,研究中只将八零年到九零年前出生的人称为“八零后”。词汇已经形成,流传范围广,大家都已经默认了,用它来做研究,为何不可?定名也就是个称呼、符号,当大家都明白其中含义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必要强去改变。强去改变,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混乱,再者定名时恐怕也是无奈中的选择。
“底层文学”,我想它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高端写作者写底层人民生活的文学,二是底层作家作者创作的文学。但是这个词在产生之初却是专指底层作家创作的文学,许多后来的理论也坚持这个观点,于是这个词就变成伪命题了。田冯太在《传奇与苦难的背后》(《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3年5期)中就曾提出说法:“底层文学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概念。何为底层文学?究竟是指底层作家的创作及其文本呢?还是指作家创作出的抒写底层民众生活与思想的文本呢?”一些伪命题经过后来者的补充研究,意义和概定就变得越来越完善,成为富有更多含义和价值的词汇,其本身的概定也会越来越趋近准确。
但是,在文学的研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伪命题研究的词汇也会随之增多,很难定准的也不会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去定准词汇,减少伪命题,因为研究的脚步不能停下,不能为了避免伪命题而放下研究工作,阻碍文学的发展。正像《诗刊》编辑杨志学在“2013年滇池文学杂志中国名刊改稿班”上说的“虽然是伪命题,但研究它对我们很有作用。”伪命题与研究是一对冤家,时不时就会扯上一些关系,要研究文学,就总会沾惹上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