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会上作了关于《决定》的说明。在阐释《决定》“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时,*引用了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的一句话:“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东莱博议》是理学大师吕祖谦疏说《左传》的“为诸生课试之作”,在当时就“漫衍四出”,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至清朝光绪年间还一版再版。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意思是国家若不精心治理,就会由繁荣走向衰落;如果不努力营造引导,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会遭到破坏。这句话虽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把握,但也可谓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彰扬。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屹立不倒的缘由,其中必有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总是体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远见。所谓否极泰来,由于有着清醒认知和深刻洞察,国人始终对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的心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安静恬和、繁花似锦中,我们总能理智地怀想“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的必然。正是这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坦然与柔韧,我们总能在经受苦难时冷静探索痛苦的积极意义。于是,先贤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了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最好诠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当社会、国家和人民面临内忧外患时,醉翁先生是不会颓然就醉的。
更为引人自豪的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艰难困苦之时决心奋发图强的勇气和毅力。当“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总在极力寻找着“兴邦”的前路。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铮铮誓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惕惕自省,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磅礴气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绝态度,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意识,总是回响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洪流中。这种勇毅的精神如黄钟大吕,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在强国复兴路上,我们没有敷衍懈怠的理由,只有接续奋斗的选择,因为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