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自然风光。资料图片
“居延”为匈奴语,意为天池,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居于额济纳,部落名称逐渐演变为地域名称。古时每逢春暖花开,祁连雪山融化后形成的弱水一路向北纵贯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最后注入居延海,成为古弱水的归宿之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因此在《水经注》中“居延”也有一个美丽的译名——“弱水流沙”,宛若一汪清泓掩映在茫茫大漠中。
居延海湿地重新焕发生机。 资料图片
居延海分东、西两大湖泊,西居延海又称“嘎顺淖尔”,意为“苦海”,东居延海又称“苏泊淖尔”,意为“母鹿湖”。上世纪末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加之过度农业开垦占用大量水资源,导致水量锐减,居延海曾彻底干涸。
如今随着连续19年的集中调水,居延海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美景,只见芦苇丛生、水鸟欢鸣,大雁、黄鸭、红嘴鸥等在天空展翅翱翔,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俯冲水面觅食……游人至此,可泛舟观鸟,亦可骑马乘驼,听一曲悠扬的蒙古长调,在这弱水清泓、流沙仙踪中感受别样风情。
重生的居延海。资料图片
“大漠孤烟直”,这一股孤零零的浓烟在浩瀚无垠的大漠拔地而起,让人仿佛置身金戈铁马的大漠沙场。居延绿洲自汉代始,即为军事重地,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保丝路通畅,汉武帝时,曾向居延地区派出18万戍边甲卒,设居延县,筑居延城,修烽燧、建局延塞。
想来王维必是经过这一座座“汉塞”,忆往昔卫青、霍去病这些征战疆场、戍边建业的名将,曾在此追击匈奴、饮马居延泽,才能感慨出豪气万丈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额济纳黑城遗址。 本报记者 张枨摄
今日游人可在大漠中见到一座连一座的陈垣古城,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沧桑。在曾经的西夏国古都黑城4公里外,有一座始建于汉代、隋唐时增建加固的古城——大同城,也未能逃过历史的掩埋。一个个沙坡隆起,几乎与高耸的夯土墙齐平,但依旧能看出千年前那威武不屈的气势。穿过瓮城、障门,城内只剩下些房舍阡陌的残迹,在额济纳这横跨西汉至清代的355处文化遗址中并不十分起眼,但想到王维曾在此驻足,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使至塞上》,又顿感历史的厚重与粗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