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姓·史龟氏·析龟氏·围龟氏
乌1.Qiū。1)乌龟:爬行动物。相关组词:龟板(乌龟的腹部甲,中药名)、龟背、龟肠(古人以为龟吸气而生,不食一物,因以比喻)龟策(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鸱龟(鸱chī。鸱鸟的龟;鸟首虺尾)、东龟(古代占卜用龟的一种)、鼎玉龟符(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贲龟(三足龟)、龟蔡(古代蔡地出龟,后因以称占卜用的大龟)、龟长于蛇(龟形虽短,而命比蛇长)、龟鹤(相传龟与鹤都为千年动物,故均比喻长寿)、龟甲(乌龟的背甲,中药名)、龟鉴(龟,龟卜;鉴,镜子;借鉴义)、龟燋(也作龟焦,龟甲和灼龟的引火柴)、龟冷支床·龟冷搘牀(壮志未酬,蛰居待时)、龟将(古代武将占卜时所用的一种龟)、龟龙鳞凤(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龟潜(犹龟藏六。比喻深居简出)、龟契(犹符契)、龟蛇(龟和蛇)、龟蓍(龟甲和蓍(shi)草)、龟筮(龟,卜;筮,shì,用蓍草)、龟速(像乌龟一样的速度)、龟缩(像缩头乌龟一样藏起来)、龟台(仙人居处)、龟途(远道;龟寿久长)、龟屋(龟壳)、龟繇(龟卜所得的文辞)、龟阴田(省称“龟田”,指山东 龟山 北面的土地)、龟玉:龟和玉、龟字(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纹如9字,禹作“九畴”)、龟足:甲壳纲,提醒像乌龟,故名、金龟、命龟(将所卜之事告卜人以龟占之)、谋龟(问卜;求卜)、泥龟、疟龟(龟的一种。用以烧灰,可治老疟)、神龟(有灵异的龟。水龟的别称)、庶龟(有鳞甲的动物之一)、乌龟粿(也叫清明。清明祭祀的必备供品,形似乌龟,故称。粿guǒ)、元龟(用于占卜的大龟)、占龟(视龟兆以测吉凶)、证龟成鼈(将乌龟说成甲鱼。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搘(zhī)牀龟(省作“搘龟”,传说的支床之龟)。
2)引申义:龟纽(印章的鼻)、龟绶(犹印绶)、河目龟文(公侯外貌)、解龟(解下龟印。指辞官)、瓦影龟鱼(求庇于人)。
3)龟头:男性生殖器前端部分。
4)龟趺(趺fū):又名赑屃,霸下等,龙的九子之一,排行老六。
5)姓。今河北涿鹿、邱县,海南琼山、河南周口及台湾等地均有分布。(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出现龟氏族名。(2)《妙法莲华经文句》称,出自唐贞观时迳原大将试太常卿、西域天竺人迦叶济之后。(3)余晞圣《龟姓寻源》载有史龟氏、析龟氏、围龟氏等复姓,汉化简为单姓“龟”。
6)带“龟”字的名人:唐代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尧西)人、音乐家李龟年;唐代江湖散人,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唐代祁门县,今安徽黄山市辖县人,诗人张志和初名即龟龄;唐代长安人,诗人崔文龟;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颢和程颐,今河南洛阳人)的四大弟子之一杨时,因世居南剑将乐县(今福建省三明市所辖)北之龟山而得名的杨龟山。
7)地名:龟化城(四川成都的别称)、玉龟山(仙山名,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一山峰)。
8)山名:龟蒙:龟山和蒙山合称,在今山东省新汶县东南。龟山:又名鲁山(河南有鲁山县)、大别山(鄂豫皖交界一带也有此山)湖北武汉市汉阳城东北。
9)植物:龟甲竹,有作罗汉竹。
2.jūn。龟裂,同“皲裂”,即皮肤因气候干燥而裂开口子。龟坼(裂):天旱造成的地裂。
3.qiū。龟玆 Qiū cǐ。出自应劭《汉书•地理志》。唐李贤(章怀太子)《后汉书•西域传》之注,均称:“龟玆:音‘丘慈’。”《现汉》据此将“龟玆”标注为“秋慈(Qiū cǐ)”音。(1)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2)地名:A.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设置龟兹都督府。后并入安西都护府。B.镇名:唐代安西四镇(军镇)之一,先后受安西都护府及安西(今甘肃省酒泉市县名)节度使统辖。4)龟兹伎(乐舞名:指擅长龟兹乐舞的歌伎)。读法一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导师周振鹤(著有《方言与中国文化》)在《随无涯之旅》一文,写道:不一定就读‘秋慈(Qiū cǐ)’。唐代以后,龟兹有时候也写做屈支、屈茨、邱兹或丘慈。如:许慎《说文解字》就说:“龟兹之‘龟’,古音姬,亦音鸠。’……今天的闽南话及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音,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发音。在闽南话中,恰恰把‘丘‘读成‘库’,把‘龟’读做‘古’,与‘库’同音。韩语‘ 丘’的读音也大致是‘库’(或‘古’)。而‘车’与‘兹’联系在于‘兹’后面带一个尾音‘阿’,连读就是‘车’。在今天的陕西韩城、合阳一带,就是这样的读法。”此说虽然有理有据,但“龟玆”发音为Qiū cǐ,已被国家“语委”和当今汉语工具书认定为规范用法。参见“兹氏/兹非·兹重·兹其”
误例:①《现汉》《辞海》均有上述3音义。冯洁轩在《中国文化》杂志(1995年第1期)载文《“龟兹”读音辩证》,写道:“‘龟兹’是西域国名的对音…… ‘龟’是多音字,有人读成Gǔi玆,与‘乌龟’的Gǔi成了一个音。这是不对的。”
②“龟版”“龟板”用例如是说:1.“龟版”用例:1)工具书用例:《辞海》《中药词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收有“龟版”词条。2)新型媒体用例: 360百科、360文库(2021年8月18日)、360个人图书馆(2013年5月26日)、汉典(2024年11月6日)、汉语词典(2023年8月19日)、39药品通(2020年6月2日)等,均采用“龟版(中药材)”一词。
2.报刊采信“龟板”:1)报媒用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7月25日)载文《探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金戈铁马去楚风汉韵长》称:“金钣略似龟板状。”《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5日)载文《惊世大发现——甲骨文龟板》,称:“将‘甲骨’携来求售,名曰‘龟板’。”《文摘报》(2021年11月9日第4 版)刊载《大众卫生报》(2021年10月26日)载文《老人慎用滋补药品》,称:“驴皮胶、龟板胶……如果有下列情况,应该慎用。”
2)杂志用例:刘福增在《中药材科技》(1980年第3期)载文《对龟板、鳖甲炮炙原理的初步探讨》。田大芳,等8人在《中药通报》(1981年第1期)载文《龟板、鳖甲炮炙工艺的改进》。郑金生在《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载文《“龟甲、败龟、龟板”考辨——论龟甲当用上、下甲》。刘焱文在《中国中药》(1989年第5期)载文《龟板两种不同炮制品的成分分析》。安然等5人在《中草药》(1995年第6期)载文《龟板膏熬制方法》。李水福等3人在《中药材》(1995年第9期)载文《比值图示法鉴别龟板及其混淆品》。魏国林 胡浩彬在《基层中药》(1999年第1期)载文《龟板伪品—印度棱背龟的鉴别》。林道《农村新技术》(2009年第18期)载文《龟板、鳖甲炮炙工艺的改进》。
3.本文观点:鉴于古籍多使用“龟版”,现在主流的传统媒体清一色的使用“龟板”,拟:“龟版”(旧用),“龟板”作规范用法。
③一些书报和新型媒体将“龟板”误说成同“龟甲”。另外,“龟甲胶”和“龟板胶”在成分、功效、外形、口感等方面也有区别(略)。